当 2024 年华润置地以 2788 亿元营收、336.8 亿元税后利润交出成绩单时,华侨城 A 的 544.1 亿元营收与 86.6 亿元净亏损形成刺眼对比。回溯四个关键时间节点,两者的发展轨迹早已埋下分野的伏笔。
2010 年的行业起点上,双方差距尚不显著。华润置地以 257.3 亿元营收、73.2 亿元税后利润(港元换算后)开启扩张,华侨城 A 同期营收约 153 亿元,净利润 26.7 亿元,凭借 “旅游 + 地产” 模式紧追不舍。彼时华侨城的地产开发业务占比 62%,旅游等资产类业务贡献 35%,多元结构初显优势。
2015 年成为重要转折点。华润置地营收突破 1039 亿元(港元换算),税后利润 195.6 亿元,其中地产开发业务占比 82%,资产类业务(商业、酒店)占比提升至 15%。华侨城 A 营收达 404 亿元,净利润 67.6 亿元,看似稳步增长,但地产开发业务占比飙升至 78%,旅游业务占比萎缩至 18%,已然偏离 “旅游为主” 的初心。
2020 年的行业黄金期末尾,分化态势加剧。华润置地营收 1796 亿元,税后利润 340.9 亿元,资产类业务收入占比突破 20%,形成 “开发 + 持有” 双轮驱动。华侨城 A 营收攀升至 818 亿元,净利润 126 亿元,但地产板块贡献超 85% 营收,旅游资产仅能通过配套地产销售间接变现,陷入 “旅游养地、地产输血” 的循环。
2024 年的行业寒冬中,差距彻底拉开。华润置地开发销售业务营收 2371.5 亿元,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达 233 亿元,轻资产运营收入 121.3 亿元,三类业务形成稳定三角。而华侨城 A 地产板块营收同比下滑 27%,存货减值累计达 182.6 亿元,拖累整体业绩陷入连续三年亏损。
利润数据更能揭示本质差异。华润置地 2024 年 336.8 亿元税后利润中,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贡献的稳定收益占比超 40%,这类资产在行业下行期仍实现 5% 的收入增长,成为穿越周期的 “压舱石”。其长期聚焦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2024 年拿地中 94% 投向核心城市,资产增值效应显著。
华侨城 A 的利润曲线则随地产周期剧烈波动。2010-2020 年地产上行期,其净利润从 26.7 亿元增至 126 亿元,但其中超 90% 依赖地产销售的一次性收益。2022 年行业转冷后,净利润骤降至- 109 亿元,2024 年亏损扩大至-86.6 亿元,核心原因在于地产存货跌价 —— 仅 2022 年存货减值就达 115.1 亿元,而优质旅游资产的长期收益未能及时补位。
华侨城的困境本质是资产配置的战略失衡。这家拥有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海岸等顶级文旅 IP 的企业,本该靠持续运营的旅游资产创造稳定现金流,却在规模冲动下走上 “地产依赖症” 的歧路。
华侨城长期奉行 “文化 + 旅游 + 城镇化” 模式,在云南、海南等地大举布局超大型综合体项目。这类项目往往需要先投入百亿级资金建设主题公园、酒店等配套,再通过周边地产销售回收成本。2015-2020 年地产上行期,这种模式看似高效,但潜藏三大风险:
一是周期错配。旅游资产的投资回收周期通常超 15 年,而地产销售依赖 3-5 年的行业周期。2021 年地产下行后,华侨城武汉天创 TOD 等项目陷入困境,52 亿元竞得的地块最终以 24.2 亿元被收储,价值折损近半。
二是资源错配。截至 2024 年底,华侨城 1507 亿元存货中,超 70% 为地产相关资产,而 10 余个运营超十年的文旅园区设备老化,却因资金被地产板块占用无法更新改造。反观华润置地,2024 年将 1385 亿元拿地资金集中于核心城市,同时通过华润万象生活实现轻资产输出,购物中心 AUM 达 2979 亿元,资产流动性与增值性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债务错配。华侨城 2025 年中报显示有息负债达 1288.3 亿元,其中 31.7% 为短期债务,而旅游资产产生的年经营现金流不足 50 亿元,难以覆盖利息支出。为保偿债,公司被迫以 32.6% 的降幅甩卖昆山康盛等项目股权,形成 “卖资产 - 补缺口 - 缺投资” 的恶性循环。
华润置地的穿越周期能力,源于其 “开发 + 持有 + 轻资产” 的三层资产配置逻辑:
底层是核心持有资产。2024 年其经营性不动产业务收入 233 亿元,旗下购物中心零售额同比增长 19%,重奢与非重奢业态协同发展。这些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商业地产,既产生稳定租金,又随城市发展持续增值,成为抗周期的基础。
中层是精准开发资产。聚焦一二线城市的开发策略,使其在行业下行期仍能保持 2611 亿元销售额,且存货跌价风险远低于布局三四线的企业。2024 年虽停止拿地,但通过 “住宅银行” 模式参与保障房建设,既回笼资金又优化资产结构。
顶层是轻资产输出。华润万象生活 2024 年营收 170.4 亿元,第三方购物中心收入占比提升至 27.8%,通过管理输出实现 “零成本增值”。这种模式既规避了重资产的资金压力,又通过品牌溢价放大资产价值。
2025 年 9 月,深耕华润置地 20 年的吴秉琪空降华侨城任总经理,这位曾带领华润置地北京团队突破 413 亿元销售额、助推中国建筑地产业务登顶行业前列的老将,被寄予厚望。其任职背景与华侨城的资产现状形成奇妙契合,为旅游资产的价值重估带来可能。
吴在华润期间主导的 “持有资产增值 + 轻资产变现” 策略,或成为华侨城的转型模板。目前华侨城仍手握核心旅游资产:全国布局的 20 余个主题公园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深圳欢乐海岸等文旅综合体具备改造升级潜力。若能复制华润万象生活的模式,将旅游 IP 转化为轻资产输出能力,有望开辟新增长曲线。
2025 年上半年,华侨城已启动战略调整:旅游业务明确 “存量提升 + 增量拓展” 路径,房地产业务聚焦资源优化。这种 “收缩地产战线、激活旅游底盘” 的思路,与华润置地早年 “减量化发展” 策略异曲同工。若能进一步推动旅游资产的专业化运营,将现有文旅园区坪效从不足 2000 元 /㎡提升至华润万象城的 1.5 万元 /㎡水平,仅存量资产就能新增百亿级收入。
面对 1288 亿元有息负债,吴或借鉴华润的债务管理经验。华润置地长期保持 “中长期借款占比超 70%” 的稳健结构,而华侨城目前这一比例已提升至 68.3%,短期偿债压力有所缓解。未来若能将旅游资产的经营收益纳入偿债保障,通过资产证券化(ABS)等工具盘活存量,有望将有息负债规模压缩至千亿以内。
更关键的是资源整合。华侨城已通过政府专项债回收资金 20.7 亿元,未来可借助吴秉琪在央企体系的资源优势,将更多低效地产项目纳入 “住宅银行” 收储范围,同时将回笼资金定向投入文旅园区改造。参考华润置地 “资产置换” 的成功案例,若能将三四线地产存货置换为核心城市文旅配套用地,将实现资产价值的质的飞跃。
吴带来的不仅是战略思路,更是华润的管理基因。华润置地 “总部强管控 + 专业公司运营” 的架构,或能破解华侨城长期存在的 “文旅与地产协同不足” 问题。目前华侨城已开始梳理 200 多个项目,通过分类处置实现资源聚焦,这与华润早年的 “资产盘点 - 低效剥离 - 核心聚焦” 流程高度相似。
市场已显现积极信号。2025 年上半年,华侨城在停止拿地两年后重启投资,以 4.57 亿元获取重庆沙坪坝优质地块,显示其在吴带领下正重拾市场信心。若能延续这一 “精准投资 + 存量激活” 的节奏,叠加旅游消费市场的复苏红利,华侨城有望在不久后实现净利润转正,上演 “王者归来”。
华侨城的困境,是行业粗放发展时代的典型缩影 —— 错把周期红利当作自身能力,用短期地产收益掩盖了旅游资产的长期价值。而华润置地的稳健,印证了长期主义的真谛:资产配置的核心不是规模扩张,而是构建 “抗周期的价值锚点”。
吴的到来,为华侨城提供了 “刮骨疗毒” 的契机。这位华润老兵若能成功剥离低效地产资产,激活沉淀的旅游价值,将 “旅游真王” 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华侨城或许能成为行业转型的样本。毕竟,那些穿越百年的企业,从来不是靠踩准每一轮周期,而是靠守住真正的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