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走过近20年的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全新更名为数字医学与健康大会(DMHC 2025),于南京盛大召开。
在时代、政策、技术的催化下,大会主题进行了场景与理念的双重扩充,一个更为宏大的医疗数智化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于此之中,作为全球医疗信息化领域的长期深耕者,飞利浦以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临床洞察发布了三款全新产品,分别是:
新一代Vue全院影像平台,智联互通全面升级;
“彗心”介入数字化平台,加速介入全流程一体化整合;
“全息”临床科研平台,AI能力全面加持科研信息化。
这些新品背后,代表着怎样的思考与策略?面对AI与数据驱动的新周期,飞利浦如何保持灵活与领先?在DMHC 2025现场,医趋势特别对话了飞利浦大中华区医疗信息化事业群总经理田萱。
▲飞利浦亮相DMHC展会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如《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等,大力推动智慧医院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如今,随着这些工作的逐步收尾,新一轮政策与技术叠加而来——“人工智能+”战略、“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让医疗信息化再度站上“双轮驱动”的风口。
不难推测,业务流程重构和服务模式革新将进一步抬升行业壁垒。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重新思考游戏规则。
作为全球三大医疗影像企业之一,飞利浦在这轮行业升级中显得尤为特殊——它并未停留在智能设备的点状布局,而是将信息化作为“衔接器”,推动贯穿全生命周期健康科技转型的战略落地,以“设备+软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优势躬身入局。
而AI,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之一。
据悉,飞利浦每年约17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中,有50%投向AI与数据科学,累计AI相关专利超过1000项。今年,飞利浦连续12年荣膺科睿唯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称号,并在医疗科技创新中排名全球第一。
“在放射学、心脏病学、泌尿学、重症以及远程医疗等领域,我们都在通过AI驱动的数字化方案,帮助医务人员更快、更准地作出临床决策。”田萱告诉医趋势。例如,UWS超声影像诊断解决方案利用AI实现二维/三维斑点追踪的定量分析,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心血管病变;星云ISP三维影像中心则通过AI算法赋能影像后处理,提升阅片效率与诊断准确率。
“我们更关注的始终是临床需求,而不是技术炫技。”田萱强调,飞利浦始终从临床场景出发,提供能够真正解决痛点的方案。
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让飞利浦在中国市场稳固了基本盘。随着AI与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深刻临床洞察以及高质量的数据能力,将是下一阶段行业竞争的重要筹码。
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除设备本土化之外,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本土化同样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产品开发策略上,田萱表示:“依托在华40年的临床积累,飞利浦全面参与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中国需求为导向的本土创新,并融合全球领先技术优势与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持续为中国用户打造真正合适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种“临床导向”并非口号,而是长期坚持的组织机制。过去数年中,飞利浦信息化业务所有的实施交付与售后服务团队中,都配备了临床背景的专业人才,帮助医院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打通技术与临床的认知鸿沟,一项一项单点突破,进而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数字革新。
以飞利浦放射PACS业务为例,深耕中国近20年,凭借其卓越的显像速度、图像质量和集成能力,已在超过350家医院装载使用,其中包括20家国内百强医院,在中高端PACS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无限游戏”,一旦投入,就意味着要“终生”迭代升级。本届DMHC,飞利浦推出最新一代Vue全院影像平台,此次升级直击“影像数据爆炸、系统割裂、协作低效”等医疗机构的临床业务痛点,不仅实现跨院区、跨业务系统数据整合与统一门户的高效流程管理,更是将AI深度嵌入临床工作流。医生在单一界面即可同步获取及阅览影像和AI分析结果,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始于临床、用于临床”的数字化闭环,为全院级影像协同与临床决策效率树立新标杆。
据了解,Vue全院影像平台已经开始与多类本土大语言模型工具整合。“未来,随着更多大语言模型的开发,飞利浦还将第一时间响应,为医院提供更全面的质控与管理支持。”
除了深耕临床业务场景,飞利浦还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科研信息化场景。根据《全民健康信息化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三级医院医疗大数据的平均应用率不足20%,二级医院更低于5%。面对临床科研能力不足、数据价值释放水平偏低的现状,飞利浦在中国市场推出三款科研级信息化产品,共同指向临床科研能力提升与数据中枢建设。
以波形全息平台为例,该平台系飞利浦中国研发团队与国内顶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合作,解决了传统医疗设备高频数据整合和长期存储的难题,采样频率达到毫秒级,精准还原监护仪、呼吸机等床旁设备的波形数据,并实现5年以上的采集与存储时间跨度。更依托独有的Capsule MDIP技术,该平台实现跨品牌、跨型号兼容,保障数据的精准度和完整性,驱动“科研反哺临床”的双向赋能。
▲飞利浦波形全息平台,赋能临床科研双循环
不止于此,飞利浦正在各个方面丰富科研信息化的智能应用场景。 比如新增“AI算法孵化器”功能,解决科研周期长、模型难训练、结果难复现等痛点,帮助医生构建预测模型,有效降低建模门槛,实现零代码开启科研课题;LLM智汇中枢兼容多类大语言模型,灵活对接HIS、EMR、RIS等全院系统,实现病历秒级生成、语音辅助录入等功能,保障全链路数据安全可控,全面赋能临床科研创新。
独木难成林,推动行业共建一直是飞利浦核心发展策略之一。这也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信息化领域,飞利浦能够保持灵活、领先的底层逻辑之一。
在全球层面,飞利浦携手亚马逊、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持续深耕云服务和算力底座能力:一方面支持大规模医疗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与共享;另一方面支撑影像复杂场景的计算以及新一代AI诊断应用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以临床需求为原点,飞利浦AI战略主要聚焦在四个方向,分别是提升医院运营效率、赋能临床判断、扩大医疗可及性、支持健康全流程管理。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推动AI在医疗体系中产生实质性价值。
在本土层面,“彗心”介入数字化平台是合作共创的典型案例,是淬炼全球智慧和本土需求融合的经典之作,标志着飞利浦医疗信息化业务立足中国、迈向更深层次自主研发布局的战略升级。其针对导管室的全流程整合、多源影像融合等核心痛点,实现介入诊疗全生命周期数字化。
据悉,在国内首批落地的医院当中,“彗心”已实现了覆盖多个院区、连通多间导管室,贯穿排班、耗材、护士、医生全流程的介入一体化数据流和工作流。通过导管室的一体化系统建设,有效改善过往手工记录易出错、效率低的问题,显著提升科室效率与诊疗精准度,沉淀海量又宝贵的专科临床数据。另外通过血管机/超声等设备与信息化系统的融合,打通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数据流,提升介入诊疗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飞利浦“彗心”平台,重塑介入数字全流程
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变革从未停歇,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面对AI与数据驱动的澎湃新潮,飞利浦医疗信息化产品的应对之道始终清晰:以技术与临床深度结合为锚点,以开放生态为翼,以深度本土创新为引擎。从Vue全院影像平台的智联互通,到波形全息的科研赋能,再到彗心的介入流程革命,飞利浦今年DMHC的亮剑,不仅是一次产品阵容的升级,更像是一次战略决心的宣言——飞利浦已做好准备,以更前瞻的视角,更落地的方案,更开放的姿态,深度参与并引领这场中国医疗信息化新周期的构建。
或许,正是这种对“临床价值定力”的坚守,以及对本土生态的深耕,才让这家医疗科技巨头一次次地穿越周期,为健康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数智动能。
DMHC 2025,只是一个崭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