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后一个月,果麦文化(301052.SZ)的股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
表面看来,这场“雪崩”似乎由高管与股东的连续减持直接引发,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公司主投主控的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大幅不及预期。这部曾被浙商证券看好、预计能对标《长安三万里》17.44亿元票房的作品,不仅集结了光线影业的加持,还由易中天担任编剧,被市场寄予厚望。然而,2025年国庆档其仅收得7471.25万元票房,现实与预期差距悬殊。
图源:猫眼
在经历了2024年“增收不增利”的业绩困境之后,果麦文化正步入以“AI+影视IP”跨界转型的关键阶段。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票房失利,无疑为公司的转型之路泼了一盆冷水。
密集减持下的股价“崩塌”7月底之前,果麦文化的股价一直呈现稳步缓慢上升的态势。然而自7月末起,股价仿佛被按下加速键,虽有短暂回调,但仍于9月24日冲上97.5元的高点。随后股价开始回落。截至国庆假期前最后一个交易日(9月30日),果麦文化报收76.5元,较前期高点下跌超过20元。
彼时,还有投资者乐观预期,《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在国庆档上映后将有效稳定股价。不料,国庆假期结束后的两个交易日(10月8日至10日),股价连续暴跌,累计跌幅超过30%。截至10月10日收盘,股价仅报49.46元,较高点回撤近50%,几乎遭遇“腰斩”。
10月10日晚,果麦文化紧急公告,董秘蔡钰如终止其原有减持计划。根据原计划,她拟在2025年9月17日至12月16日期间减持不超过5万股。实际她于9月25日至26日股价相对高位时已经减持8000股,后续4.2万股减持宣布终止。
9月30日,持股5%以上的股东上海嘉利恩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嘉利恩”)也披露,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在2025年10月30日至2026年1月29日期间减持不超过50万股。
但在蔡钰如和嘉利恩之前,已经有高管完成了减持。公司副总经理刘方因“股权激励资金周转及个人资金需求”,在7月7日至10月6日期间以均价58.55元减持50,500股。
从合规角度看,上述减持均符合相关规定,且规模并不算大。有机构人士指出,“这类减持属正常操作,与股价剧烈下跌并无必然联系,更不至于引发‘踩踏式’抛售。”事实上,即便计入嘉利恩的拟减持股数,其总量也难以直接导致股价短时间内大幅崩跌。
市场真正担忧的,或许是连续减持背后是否隐含公司内部对未来盈利信心的动摇。尤其在《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票房远不及预期的冲击下,这种担忧情绪被放大,最终触发投资者集体出逃。
爆款未“爆”凸显转型阵痛2025年伊始,浙商证券在其果麦文化的深度报告标题中开宗明义地点出,“25年两大催化:AI校对王和《三国的星空》”,并指出果麦文化是“AI技术+影视IP”双轮驱动的稀缺标的。
并且浙商证券给与《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较高的期望,“有望增加公司25年利润弹性空间”,同时“预计《三国的星空》票房有望对标《长安三万里》,累计票房17.44亿元。”
现实却非常残酷。
这部联合了光线传媒、亭东影业等业内知名机构共同投资,邀请易中天担任编剧及监制,制作的“三国IP”动画电影,看似堆砌了诸多 “爆款基因”,却未能在2025国庆档中成为爆款。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在国庆假日期间的票房仅为7471.25万元。
主投电影票房不及预期的背后,暴露的是果麦文化战略转型期的阵痛。
事实上,2024年业绩下滑后,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突破:AI 业务与电影赛道的战略布局,在公司看来是未来业绩的“增长双翼”。一方面押注AI技术,研发的 “AI 校对王” 及其基座大模型 “金字塔” 通过网信办备案,成为出版行业首个备案的大模型,并已经逐步推向市场;同时,公司基于内容和IP的延伸,开始进军动画赛道,主投主控了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并寄予厚望。
但从2025年的中报中并未明确看到AI类业务产业的利润,叠加此次《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票房失利,果麦文化目前正在经历着战略转型的阵痛期。(文 | 公司观察,作者 | 曹晟源,编辑 | 邓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