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贴息新政,对消金公司提出了4点新要求

用户头像
付一夫
 · 北京  

文 | 付一夫

日前,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落实中央对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决策部署,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从而释放消费潜力。据有关部门介绍,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支持范围既包括商品消费,也包括服务消费,符合我国居民目前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入围的23家贷款经办机构中,除了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还包括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已然被纳入到国家消费刺激政策的体系之中,其在消费信贷领域的专业性和市场触达能力得到了官方认可。

然而在此过程中,消费贷款贴息新政也对消费金融公司提出了4点新要求。

一、精准识别消费需求与资金流向

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需利用数字金融、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等手段,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以识别其真实的消费需求。

在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型当中,大多依赖于用户的收入证明、征信报告等静态数据,难以捕捉其消费行为的动态变化,在新政条件下,难以满足对用户消费行为深度洞察的要求。

为此,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构建更完善的用户信息数据库,整合多维度数据来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具体包括:横向接入电商平台消费记录、线下商户交易流水等消费习惯数据;纵向关联餐饮、旅游、教育等消费场景数据;同时结合公积金缴存记录、社保缴纳情况等评估收入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用户的消费贷款需求是否真实合理。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在跟踪资金流向方面,需要建立起实时、动态的监控系统。

以往,部分消费贷款存在被挪用的情况,如流入股市、楼市等非消费领域,这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潜在风险。新政实施后,消费金融公司应当确保每一笔贴息贷款资金流向符合政策规定的消费领域。这便需要与银联、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建立数据直连,通过对支付渠道、交易对手等信息的分析,实时掌握资金的最终去向。

例如,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贷款资金定向支付,一旦发现资金流向房地产中介、证券账户等异常领域,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并立即采取提前收回贷款、调整贷款额度等措施。同时,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对资金流转全程上链存证,确保资金流向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等。

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此次《方案》立足需求端发力,直接惠及消费者,贴息资金由贷款经办机构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有助于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预计随着后续新政的落地实施,会有更多用户去申请消费贷款,这也将对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首先需要优化信用评估模型,充分考虑贴息政策可能吸引的新用户群体的特征,如收入不稳定但消费需求旺盛的年轻群体或灵活就业人员等。通过引入社交媒体行为数据(如社交活跃度、朋友圈消费展示)、电商消费数据(如购物频率、退货率)等,构建包含更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在短视频平台的消费类内容浏览时长,预测其潜在消费意愿;通过电商平台的退货记录评估履约风险,更全面地评估用户的信用风险等等。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还要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监测。随着贴息新政下申请消费贷款的用户数量增加,不排除有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放松风险管控标准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运用动态定价模型,结合同业利率水平、用户信用等级等因素,实时调整贷款利率、贷款额度等产品参数,避免因市场竞争而过度承担风险。同时还可以建立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分析GDP增速、CPI指数、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预测经济波动对消费信贷市场的影响,提前制定风险缓释方案,如预留专项拨备金、调整信贷投放策略等。

三、优化产品与服务

在新政之下,消费金融公司应根据贴息政策的支持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类消费信贷产品。

例如,在养老生育领域,可以推出专项贷款产品,结合养老机构服务费用、生育医疗费用等特点,设置合理的贷款额度、期限和还款方式。如针对高端养老社区入住费用,可以提供最长10年期、按季度还款的定制化贷款;针对生育医疗支出,可以推出“生育无忧贷”,将产检、分娩、月子中心等费用纳入授信范围等等。

再如,针对教育培训消费,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推出学费分期贷款产品,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解决方案,同时可尝试引入“学习成果担保机制”,若学员未通过约定考试,由教育机构承担部分还款责任等。

不仅如此,消费金融公司还有必要简化贷款申请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具体则应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贷款申请、审批、放款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通过OCR技术自动识别身份证、银行卡等资料,运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完成身份核验,将贷款审批时间压缩至30分钟以内。同时,还要加强用户服务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可运用AI客服7×24小时解答基础问题,运用专业理财顾问提供1对1个性化金融咨询服务等。

此外,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通过与商户合作,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联合餐饮品牌推出“消费满减”活动,与航空公司合作开展“积分兑换里程”计划等等,以此来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

四、加强合规经营与信息披露

在新政下,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严格遵守贴息政策的各项规定,确保贷款发放和贴息资金的使用符合政策要求。

比如在贷款合同中,消费金融公司要明确告知用户贴息政策的相关条款,包括贴息比例、贴息上限、贴息期限等,避免出现误导用户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定期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合规自查,运用自动化合规检查工具,对贷款审批流程、资金流向等进行全量筛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等。

再如,在信息披露方面,消费金融公司要向用户充分披露贷款产品的利率、费用、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比如通过H5页面、短信推送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多重渠道”告知,并设置强制阅读时长,从而确保用户充分了解产品信息。此外,还要加强对贴息政策的宣传,制作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投放,联合社区、企业开展政策宣讲会,提高政策的知晓度,让更多符合条件的用户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

五、结语

消费贷款贴息新政的出台,如同为消费金融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既为消费金融公司开辟了新的机遇,也对其综合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政策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若想站稳脚跟、乘势而上,就必须在上述多个关键领域深耕细作,实现全方位的能力升级,以此来适应新政的要求,在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后续,随着消费贷款贴息新政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实施,消费金融公司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将愈发凸显。它们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刺激消费潜力的释放,还能通过与上下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消费市场的升级发展。同时,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倒逼下,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模式将不断创新,发展路径将更加清晰,有望逐步从传统的信贷服务提供商向综合消费金融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