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波生物(BJ832982)$ 基金合伙人深夜来电重组胶原蛋白投资暂缓
原创作者:应该 合成生物那么些事(如有侵权,请提示删除)
2025年09月10日 19:00
浙江
近期,药械之辩、重组胶原的生死门、投资人说重组胶原蛋白不投了等话题在业内掀起巨大声浪,许多人不断追问:锦波生物是否还能继续长期投资持有?
今天我将从行业生态变化的视角,侧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
监管政策、技术路线、资本逻辑和竞争格局都发生剧烈变化。药用辅料新规的落地、钟睒睒34亿战略投资锦波生物、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商战风云,以及三螺旋结构技术路线的突破,这些事件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行业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已经从单纯的“菌种构建”竞争,升级为涵盖政策预判、技术路线选择、资本运作和生态构建的复杂系统工程。那些还沉浸在实验室技术优越感中的团队,可能突然发现自己的技术护城河被政策、资本、药企协同的“降维打击”瞬间瓦解。
未来的赢家,必是那些将技术能力嵌入产业生态、用战略预判对冲政策风险的长期主义者。认知不足的玩家,建议退出这场战斗吧,小心被人割了韭菜。
产业与资本的联姻,正悄然改变医美与生物制药的竞争格局
这几天频繁出差,截止目前今年已经飞了61次,现在23点刚落地重庆。深夜来临,我想深入聊聊最近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件——钟睒睒34亿战略投资锦波生物和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药用辅料附录,实际上正在悄然改变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的游戏规则。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交易,却未能看透背后的深层战略意图。
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场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资本布局。
一场旨在重构胶原蛋白产业规则的战略阳谋正在上演2025年6月,中国前首富钟睒睒斥资34亿元战略投资锦波生物,创下北交所最大规模战略投资纪录。这看似是一次普通的资本运作,实则暗藏玄机——钟睒睒看中的不仅是锦波生物现有的高毛利率,更是其重组胶原蛋白通往生物制品申报的稀缺资质。
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就在钟睒睒入股前后,锦波生物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刚刚作为药用辅料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认定批准。在医药行业规则下,这绝非普通资质认证,而是暗含着一条重要信息:锦波生物已经与某家药企合作,共同开发生物制品类药物。 一、战略布局:钟睒睒的资本阳谋 双轨投资模式彰显战略意图钟睒睒此次投资采用"老股转让+定向增发"双轨模式。一方面,通过杭州久视以14.03亿元受让锦波生物实际控制人杨霞持有的5%股份;另一方面,通过养生堂认购不超过20亿元的定向增发股份。
交易完成后,钟睒睒合计控制锦波生物10.58% 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杨霞的持股比例下降为50.73%,仍保持控股地位。这种设计既保证了钟睒睒的重大影响力,又保持了创始团队的控制权。
看中的不仅是高毛利率锦波生物的财务表现确实亮眼:2024年营收达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增长144.27%;核心产品毛利率高达95.03%,甚至超过贵州茅台。
但钟睒睒的眼光远不止于此。他旗下拥有万泰生物(603392.SH)这家知名药企,深知生物制品相比于医疗器械的更高行业壁垒和更长生命周期。锦波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正是通往生物制品领域的钥匙。
二、药用辅料获批:隐藏的深层信号 关联审评制度的关键意义国家药监局对药用辅料实行"关联审评"制度,要求全新药用辅料必须与药品注册申请"关联申报"。这意味着药用辅料不能单独获批,必须有一款药物制剂进行联合申报。
锦波生物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作为全新药用辅料获批(登记号F20250000360),这确凿证明其已与某家药企合作,共同完成了某款生物制品的研发与申报。这远非简单的"原料认证",而是药物开发进入实质阶段的明确信号。
药用辅料新规加速行业洗牌2025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用辅料附录(2026年1月实施),要求药用辅料生产企业需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符合GMP要求。
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一新规带来的是合规成本暴增和技术门槛极速抬高。合规改造+GMP认证需投入超千万资金,且需在2026年前完成。而拥有药企背景的公司则能够复用现有生物药生产工艺,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三、钟睒睒的底牌:万泰生物的协同效应 技术复用与研发赋能钟睒睒通过养生堂投资锦波生物,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旨在复用万泰生物的药物研发与报批体系。万泰生物具备HPV疫苗研发与产业化经验,其九价HPV疫苗于2024年6月获批。这种经验可直接迁移至重组胶原蛋白的生物制品开发,包括临床试验设计、毒理验证、GMP生产等环节。
万泰生物在疫苗、诊断试剂及生物医药领域构建了强大的研发体系,此次合作有利于促进锦波生物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在严肃医学领域的研究应用。
渠道协同与市场拓展万泰生物已覆盖3000+医疗机构(疫苗渠道),锦波生物的三类医疗器械牌照可借此切入严肃医疗场景,如糖尿病足溃疡修复、骨填充材料等领域。
同时,养生堂旗下农夫山泉拥有覆盖超300万零售终端的庞大消费网络,包括成熟的商超、药店及线上渠道,将助力锦波生物产品快速渗透大众消费场景,实现从专业医疗到日常健康消费的跨越。
四、行业变革:从医美材料到生物制品的跃迁技术壁垒的极致提升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正在经历从"医美材料"到"生物制品"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医美领域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企业可能投入几亿元、耗时5年左右就能推出产品。
但生物制品药物的开发则需要从头设计从靶点开发成药性、药用机理等全方位研究,投入大、周期久、不确定性高。CDE审批一个重组蛋白药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这不是普通企业能够承受的。
市场格局的重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585.7亿元,2030年将达到219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93%。
然而,这个市场的竞争规则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头部企业正在构建护城河:巨子生物销售持续增长,锦波生物三类器械唯一性增加到三张;随着监管门槛的提高,缺乏核心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小企业将面临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认知升维:从技术思维到战略生态的必然跃迁当前行业的根本矛盾,已从单纯的“菌种构建能力”转向“系统性战略预判能力”。过去十年,重组胶原蛋白的竞争集中于实验室层面的技术突破——谁能更快表达出新型胶原片段、谁能在顶级期刊发表更多论文,谁就能获得资本青睐。
但钟睒睒的入局和药用辅料新规的落地,彻底改变了竞争维度:
研发逻辑颠覆:从“发论文导向”转向“成药性导向”,需同时考量靶点筛选、药理毒理、工艺放大的全链条闭环;
资源整合能力:能否复用药企GMP车间、临床资源、注册团队,决定产业化速度;
政策预判敏感度:CDE对生物制品证据链的要求(如SPR分子互作数据、EC50量效曲线),已远超传统Western Blot表征。
这本质上是一场认知战争:仍在押注“菌株改造效率”的团队,可能突然发现自己的技术护城河被政策、资本、药企协同的“降维打击”瞬间瓦解。未来的赢家,必是那些将技术能力嵌入产业生态、用战略预判对冲政策风险的长期主义者。
五、药企入局:行业游戏规则的彻底改变为何药企突然积极?随着锦波生物在北交所取得几个第一,以及钟睒睒进军这个行业后,药企突然发现:原来重组胶原蛋白可以真正去做活性按照生物制品去批的话,那投入可控,利用现有人员场地以及体系和积累完全可以马上干起来。
3-5年批下来证书都不是梦了,一旦拿到证书,就可以快速转型。有钱有人有地的药企,分分钟秒杀现在这些做重组胶原蛋白的企业。
药企的碾压性优势传统药企拥有完整的药物研发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早已熟悉CDE的审批要求和流程。它们拥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和资源,能够高效推进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和申报工作。
大型药企拥有现成的GMP生产基地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能够快速实现重组胶原蛋白的产业化生产,无需从零开始建设生产线,大大缩短了产业化周期。
传统药企早已建立广泛的医院渠道和医生关系,这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销售的关键。它们可以借助现有渠道快速将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导入市场,这是纯医美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
六、结语:行业洗牌刚刚开始钟睒睒投资锦波生物,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深度押注。通过此次合作,锦波生物有望借助养生堂的渠道和资源,进一步巩固其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养生堂则通过锦波生物的技术优势,加速向高端生物材料领域进军。
随着药用辅料新规的实施和行业技术门槛的提高,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将从营销驱动的"概念炒作"阶段,进入技术和资本双轮驱动的"生物制品"时代。
对于那些还在想着靠营销概念、短期获利的企业,现在退出或许是为时未晚。毕竟,认知不足的投资者,最终只能成为巨头博弈下的"韭菜"。
这场产业与资本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竞争,将是生物制品级别的研发竞争,是三螺旋结构稳定性的技术竞争,是临床数据充分性的证据竞争。只有拥有资金实力、技术积累和战略耐心的玩家,才能成为最后的胜者。
最后的真相与我的认知与预判当行业沉浸在“三类械稀缺性”的狂欢时,已经即将进入“行业大洗牌”的前夕,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早在四年前就预判了重组胶原蛋白的价格战,以及生物制品的终局;真正的竞争从来不在实验室,而在三个被忽略的战场:政策预判、资源卡位、认知鸿沟。有兴趣和我聊聊,江湖路远,只渡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