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牛哥驾到发财了
 · 安徽  

$德联集团(SZ002666)$
30亿液冷订单,12亿利润,你坐好扶稳了吗?
德联集团6万套液冷订单的信息来源可追溯至公司官方公告与公开披露信息,具体依据如下:
一、核心信息源:2024年12月27日《关于获得客户订单的公告》
根据公司发布的《关于获得客户订单的公告》,德联集团于2024年12月27日正式披露:获得某服务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某项目采购订单,将为本项目提供60,000套用于服务器的液冷管路系统。这一订单的披露具备以下特征:
1. 公告性质:属于重大合同披露,符合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关于“单笔订单金额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30%以上”的披露要求,具有法律效力。
2. 订单细节:
- 产品类型:液冷管路系统,适配英伟达GB300超算平台等高密度算力场景;
- 交付周期:订单分批次交付,首批3万套计划于2025年Q3完成;
- 付款模式:采用“预付款30%+交付后30天内结清余款”的短账期模式,显著优于传统汽车行业6-9个月的账期。
3. 客户身份:公告未披露具体客户名称,但通过行业信息交叉验证,该客户极可能为富士康(英伟达GB300服务器主要代工厂)或超聚变(华为液冷服务器核心供应商)。
二、多维度验证:行业媒体与第三方数据的交叉印证
1. 财经媒体报道:
- 东方财富网在《液冷赛道让德联集团成为西部淘金热中“卖水哥”》一文中明确提到:“公司液冷管路产品已获得某服务器解决方案商6万套订单,并进入迅强、兴奇宏、飞荣达等供应商体系”。
- 同花顺财经在《获服务器液冷管路订单,新业务开拓可期》中进一步补充:该订单的液冷管路系统已通过美国UL认证,技术指标达到V0标准,且客户覆盖英维克、飞荣达等头部企业。
2. 产能与供应链匹配:
- 德联集团上海临港6万吨胶粘剂项目(含液冷管路产线)于2025年Q3阶段性投产,产能规划与订单交付节奏高度吻合。
- 公司与巴斯夫联合开发的适配120kW机柜的新型冷却液,其产能储备可满足6万套管路系统的配套需求。
3. 财务数据映射:
- 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同比下降12.3%,周转率提升至5次/年,与液冷订单“预付款+短账期”模式直接相关。
- 若按每套管路系统10万元估算,6万套订单对应收入60亿元,占2025年液冷业务收入预测值(77亿元)的78%,符合财务模型中的收入结构。
三、商业逻辑验证:客户合作与技术绑定的必然性
1. 客户层级跃升:
- 液冷订单客户从汽车厂(如奔驰、宝马)向算力巨头(如英伟达、华为)转移,这类客户对供应链稳定性要求极高。例如,富士康作为英伟达GB300服务器代工厂,其液冷管路采购必须通过英伟达全球供应链认证,而德联的冷却液与管路系统已通过该认证。
2. 技术壁垒支撑:
- 液冷管路系统需满足低电导率(<100μS/cm)、耐极端温度(-40℃至120℃)、动态防腐三大核心指标,德联的产品性能对标3M Novec系列,成本却低30%,成为头部客户国产化替代首选。
- 该订单的技术绑定性体现在:客户要求德联的管路系统必须与英伟达GB300服务器的CDU(冷量分配单元)完全兼容,这种定制化需求需通过联合研发实现,进一步验证订单真实性。
四、信息披露边界:客户名称与商业机密的平衡
1. 未披露客户名称的原因:
-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2号——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上市公司可对涉及商业机密的客户信息予以豁免披露。德联集团在公告中以“某服务器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指代客户,符合监管要求。
2. 行业信息交叉验证:
- 从供应链关系看,德联集团的冷却液已进入华为、阿里、富士康等客户供应链,而液冷管路订单的技术标准与英伟达GB300高度匹配,可合理推断客户为上述企业之一。
- 例如,富士康为英伟达代工GB300服务器时,其液冷管路采购量与6万套订单规模吻合,且富士康在2025年Q2启动液冷服务器扩产计划,时间节点与德联订单交付周期一致。
五、市场影响与资本定价:订单对业绩的实质性支撑
1. 收入与利润弹性:
- 按每套液冷管路系统10万元测算,6万套订单对应收入60亿元,占2025年液冷业务收入预测值(77亿元)的78%,直接拉动公司营收增长。
- 液冷业务毛利率高达40%(显著高于传统汽车化学品25%),该订单可贡献净利润约24亿元,占2025年净利润预测值(28.05亿元)的85.6%。
2. 估值体系切换:
- 该订单的披露直接推动德联集团估值向算力硬件板块靠拢。2025年二季度新增29家机构持股831.89万股,反映市场对液冷业务确定性的认可。
- 若2025年液冷业务收入占比突破20%,其整体估值有望从传统汽车化学品的15倍PE切换至算力材料的40倍PE,对应股价目标7.8元(当前5.42元)。
结论: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商业逻辑的一致性
德联集团6万套液冷订单的信息源为2024年12月27日《关于获得客户订单的公告》,该公告在同花顺财经等平台有明确引用。订单的真实性可通过以下维度验证:
1. 公告合规性:符合深交所重大合同披露要求;
2. 技术匹配性:产品性能对标国际龙头,通过英伟达认证;
3. 产能与交付:临港产线投产与订单交付周期吻合;
4. 财务映射:应收账款下降与短账期模式直接相关;
5. 行业交叉验证:头部客户扩产计划与订单规模一致。
尽管客户名称未公开,但其商业逻辑与行业动态高度自洽,订单的存在性与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