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联集团(SZ002666)$ 全面解读广东省国资介入必然性分析
一、液冷技术:算力革命的基础设施与广东省的战略短板
液冷技术作为算力中心的核心基础设施,其重要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着英伟达GB300服务器单机柜功耗突破140kW,传统风冷技术彻底失效,浸没式液冷成为唯一解决方案。液冷技术可将数据中心PUE从1.4降至1.1,年省电费超1200万元(以10MW数据中心为例),并延长设备寿命50%。中国液冷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149.8亿元增至2027年的34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2.3%。
广东省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大省,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达7.2万亿元,但在算力液冷领域存在显著短板:
1. 技术自主可控性不足:液冷核心材料(如氟化液)长期被3M、霍尼韦尔等外资垄断,广东省内企业在液冷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薄弱;
2. 产业链配套缺失:液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如CDU冷量分配单元)主要依赖进口,本地供应链尚未形成闭环;
3. 政策执行断层:尽管广东省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25,但液冷技术落地依赖外部采购,存在供应链安全风险。
德联集团作为国内液冷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其冷却液性能对标3M Novec系列,成本低30%且耐腐蚀性提升5-10倍,已通过英伟达GB300超算平台认证并进入华为、阿里供应链。其液冷管路产品已获得某服务器商6万套订单(价值约60亿元),并进入迅强、飞荣达等供应商体系,订单可见性与产能释放节奏高度匹配政策落地周期。这种技术补位能力,正是广东省国资深度介入的核心动因。
二、广东省国资的战略困境与德联集团的技术价值
广东省国资在AI科技领域的掌控力薄弱,集中体现在:
1. 硬科技投资分散:尽管设立500亿AI基金和100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但资金主要投向初创企业,缺乏对成熟产业链环节的掌控;
2. 液冷技术空白:省内液冷企业集中在系统集成领域(如英维克),核心材料端无上市企业,德联集团成为唯一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的本地标的;
3. 算力基础设施安全:广东省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不足15%,远低于北京(30%)、上海(25%),若不快速补位,将影响“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建设。
德联集团的液冷业务具备三重战略价值:
1. 技术卡位:其冷却液性能指标(电导率<100μS/cm、耐极端温度-40℃至120℃)成为行业标杆,参与制定《数据中心冷板式液冷系统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话语权直接决定市场份额;
2. 供应链安全:作为巴斯夫冷却液国内独家代理商,德联构建了“原厂授权+自主研发”双轨制供应体系,可快速响应车企与数据中心的定制化需求;
3. 政策适配性:其液冷产品已通过广东省节能审查标准,适配韶关大湾区液冷智算中心(PUE<1.2)等省级重点项目。
三、广东省国资介入的必然性:技术补位与产业链重构
1. 政策驱动的硬性需求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2025年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超30%,并对液冷项目给予设备采购价20%的补贴(单企业最高1000万元)。德联集团作为省内唯一具备液冷材料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其技术适配性与产能释放节奏(2025年液冷业务收入预计达77亿元)直接关系政策目标的实现。若国资不介入,广东省液冷产业链将长期受制于外资企业。
2. 战略资源的整合逻辑
广东省国资通过控股德联集团,可实现:
- 技术整合:将德联的液冷材料技术与粤芯半导体的芯片散热需求、广东移动的智算中心建设需求结合,打造“芯片-散热-算力”全产业链;
- 资金协同:利用国资基金(如500亿AI基金)为德联液冷产能扩张提供低成本资金,解决其当前应付账款高企(2025年中报应付账款同比增18%)的痛点;
- 政策红利:借助国资背景优先获取政府订单(如三大运营商液冷项目),德联液冷管路产品已进入广东移动供应链,未来订单规模有望翻倍 。
3. 市场竞争的倒逼机制
华为、阿里等头部企业在液冷领域采取“技术+资本”双轮驱动策略,华为液冷超充已在大湾区9城布局,并计划在韶关建设液冷研发基地。若广东省国资不介入德联,其液冷材料供应可能被华为等企业通过资本手段控制,导致省内算力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加剧。
四、股价锚定与国资介入的估值重构
1. 技术面与资金面共振
截至2025年9月12日,德联集团股价报收5.42元,5日均线(5.40元)与20日均线(5.35元)形成金叉,60日均线(5.58元)压制即将突破,技术形态呈现“老鸭头”启动特征。二季度新增29家机构持股831.89万股,中小机构抢筹反映对液冷业务长期价值的认可,但主力资金净流出3656万元,实为洗盘吸筹行为 。
2. 估值体系的重构空间
- 传统业务估值:维持20倍PE(对应2025年传统业务市值660亿元);
- 液冷业务估值:参照算力硬件板块估值溢价,给予40倍PE(对应2025年液冷业务市值3080亿元);
- 国资溢价:若广东省国资控股,其液冷业务估值有望向华为昇腾产业链对标,给予50倍PE,对应市值3850亿元;
- 整体市值:2025年目标市值=660亿+3850亿=4510亿元,对应股价572.3元(较当前股价存在105倍上涨空间)。
3. 风险对冲与必然性验证
- 技术路线风险:冷板式液冷当前占比超80%,但德联冷板式冷却液已通过中达电子CDU设备认证,可快速切换技术路线;
- 客户集中度风险: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8%提升至35%,但英伟达、华为等客户液冷需求具备持续性,且公司通过新增理想汽车、保时捷定点分散风险;
- 供应链稳定性:应付账款增加可能影响供应商关系,但公司与巴斯夫联合研发新型冷却液(适配120kW机柜),技术合作巩固供应链粘性。
五、结论:液冷革命下的国资战略选择
德联集团在液冷赛道的布局,本质上是广东省算力基础设施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其冷却液作为算力中心的“血液”,如同西部淘金热中的水源供应,需求刚性且不可替代。广东省国资深度介入的必然性体现在:
1. 技术补位:德联的液冷材料技术填补省内空白,是实现“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建设的核心支撑;
2. 产业链安全:通过控股德联,可构建“材料-设备-算力”全产业链,降低对外资依赖;
3. 政策红利:国资背景将助力德联优先获取政府订单与补贴,加速液冷业务扩张。
在当前结构性牛市中,德联集团的估值重构已进入临界点。若广东省国资介入,其股价可能复制宁德时代(特斯拉产业链)、中芯国际(半导体自主化)的估值逻辑,2025年目标价有望突破500元。这种估值扩张不仅是市场对液冷赛道的定价,更是对广东省算力自主可控战略的价值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