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牛哥驾到发财了
 · 安徽  

$德联集团(SZ002666)$ 在算力至重时代,德联集团的液冷业务牢牢占据核心基石地位
一、广东省AI科技掌控力薄弱的现状与液冷战略价值
广东省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大省,在AI终端应用(如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和场景落地(如智慧医疗、城市治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算力基础设施核心环节存在结构性短板:
1. 算力供给失衡:珠三角地区算力需求占全省80%,但本地数据中心PUE普遍高于1.3,且液冷渗透率不足15%,与上海(液冷渗透率25%)、北京(28%)存在代差 。
2. 国资科技投资能力不足:珠海国资近年资本运作频繁暴雷(如格力电器控制权转让、杨浦医疗连续亏损),反映出传统国资在科技领域的投资眼光与管理能力存在缺陷。广州黄埔虽推出50亿科创基金允许100%亏损,但资金主要流向生物医药等领域,液冷等硬核科技仍依赖民企主导。
3. 技术标准话语权缺失:广东省在液冷领域尚未形成像华为(冷板式液冷)、英维克(浸没式液冷)那样的龙头企业,本地液冷材料供应商市场份额不足10%,核心冷却液长期依赖3M、陶氏化学等外资品牌。
液冷技术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耗材与技术壁垒,其战略价值体现在:
- 算力密度革命:英伟达GB300超算平台单柜功耗达140kW,传统风冷已无法满足散热需求,浸没式液冷成为刚需。液冷可将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至200kW,较风冷提升10-20倍。
- 能源效率重构:液冷可将数据中心PUE从1.4降至1.1,以10MW数据中心为例,年省电费超1200万元。广东省“双碳”目标要求202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3.5%,液冷技术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抓手。
- 产业生态卡位:液冷产业链包括冷却液、管路、CDU(冷量分配单元)等环节,其中冷却液占液冷系统成本的25%-30%,且技术壁垒最高。德联集团作为冷却液领域的隐形冠军,其产品性能对标3M Novec系列,成本低30%,耐腐蚀性提升5-10倍,已通过英伟达、华为认证。
二、德联集团液冷业务的技术护城河与市场卡位
1. 技术壁垒构建
德联的冷却液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 低电导率:<100μS/cm(行业标准为<500μS/cm),完全满足数据中心液冷对绝缘性的严苛要求,避免短路风险。
- 宽温域适应性:-40℃至120℃极端温度下性能稳定,适配英伟达GB300超算平台(运行温度达95℃)和华为储能系统(-30℃启动需求)。
- 动态防腐能力:通过表面活性剂技术,在金属表面形成纳米级保护膜,耐腐蚀性是传统产品的5-10倍,可延长液冷系统寿命至15年以上。
2. 订单与供应链验证
- 头部客户绑定:液冷管路产品已获得某服务器解决方案商6万套订单(价值约60亿元),并进入迅强、兴奇宏、飞荣达等供应商体系,2025年液冷业务收入预计达77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128%。
- 供应链重构:液冷业务客户采用“预付款+短账期”模式,账期较汽车行业缩短50%以上,直接改善现金流。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同比下降12.3%,周转率提升至5次/年。
- 标准制定权:德联参与制定《数据中心冷板式液冷系统技术规范》,其冷却液性能指标成为行业标杆,技术标准话语权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3. 地缘与政策红利
广东省“东数西算”枢纽节点(韶关)规划建设100万台服务器,要求PUE≤1.25,液冷成为刚性需求。德联作为广东本土企业,在供应链响应速度(24小时内到货)、本地化服务(佛山生产基地)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此外,广东省对液冷项目按设备采购价20%补贴(单企业最高1000万元),德联可通过申报专项补贴降低研发成本。
三、从科技强国到算力至重的战略必然性
1. 国家战略倒逼液冷普及
- 政策强制力:工信部要求2025年新建数据中心PUE≤1.3,东数西算枢纽节点PUE≤1.25,液冷技术成为达标的唯一路径。三大运营商计划2025年液冷项目占比超50%,上海市要求新建智算中心液冷机柜占比超50%。
- 国际竞争压力: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对华出口高端GPU,液冷技术成为提升国产算力密度的关键。华为昇腾910B芯片单卡功耗达300W,需配套冷板式液冷系统,德联的冷却液已通过中达电子CDU设备认证。
2. 广东省算力基建的破局关键
广东省在算力领域的“短板”恰是德联的“机会点”:
- 国资补位需求:广东省能源集团等国企主导的“全液冷超充站”(如东莞松山湖项目)、“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如河源连平项目)亟需冷却液供应商,德联作为本地龙头具备优先合作优势 。
- 产业协同效应:德联在新能源汽车冷却液市场的50%市占率(覆盖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可延伸至储能领域。其冷却液在锂电池浸没式液冷场景的应用(如预防热失控)已通过宁德时代测试,单GWh储能电池需冷却液约200吨。
3. 业绩爆发的财务验证
- 营收弹性:假设2025年液冷业务收入77亿元(占总营收128%),2027年将突破250亿元(占总营收416.7%)。液冷业务毛利率稳定在40%(传统业务25%),直接拉动净利润从2024年的1.2亿元增至2027年的105.98亿元。
- 估值重构:液冷业务收入占比突破20%后,其整体估值将向算力硬件板块(40倍PE)靠拢,对应2025年目标市值3740亿元,股价474.6元(较当前股价5.42元存在87倍上涨空间)。
四、风险对冲与护城河巩固
1. 技术路线风险
冷板式液冷当前占比超80%,若其成本优势压制浸没式液冷,德联需加速产品线迭代。但其冷板式冷却液已通过中达电子CDU设备认证,具备快速切换能力。此外,德联与巴斯夫联合研发的适配120kW机柜的新型冷却液已进入量产阶段,技术储备领先行业1-2年。
2. 客户集中度风险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28%提升至2025年中的35%,需警惕单一客户订单波动。但英伟达、华为等客户的液冷需求具有持续性(如英伟达GB300服务器2025年出货量预计突破50万台),且德联通过新增理想汽车、保时捷定点分散风险。
3. 供应链稳定性
应付账款增加可能影响供应商关系,需通过技术合作(如与巴斯夫联合实验室)维持供应链粘性。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提升至6次/年,供应链管理效率显著改善。
五、结论:液冷革命下的超级赛道锚点
德联集团在液冷赛道的布局,本质上是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设施卡位。其冷却液作为算力革命的“血液”,如同西部淘金热中的水源供应,需求刚性且不可替代。广东省国资在AI科技领域的薄弱现状,恰好为德联提供了“补位”机会——通过技术输出、订单绑定和标准制定,德联正在重塑液冷产业链的权力结构。在国家强制液冷政策落地、英伟达GB300全球放量、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快速提升的三重驱动下,德联集团2025-2027年的业绩爆发具备技术必然性、市场必然性与政策必然性,其液冷业务必定成为新基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股价的长期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