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O(光电共封装)产业链龙头对比 — 深度干货长文

用户头像
时空弦
 · 四川  

网页链接

约1万字

CPO(光电共封装)产业链龙头对比 — 深度干货长文

长文说明:本文把“CPO = Co-Packaged Optics(光电共封装)”作为讨论对象,逐层拆解产业链、技术壁垒、龙头能力与博弈格局。全文以深度思考轮次(至少12轮)呈现:每一轮都是一次自洽的逻辑推演与可落地结论,适合投研阅读与决策参考。

附录

逐公司尽调报告(中际旭创 / 光迅科技 / 新易盛 / 太辰光 / 华工科技 / 天孚通信——面向投研级别、可直接上报的深度报告。每家公司都按同一模板做至少 12 个维度(技术、客户、产能、认证、财务、风险、场景估值等)逐项剖析,并给出可执行的监控触发器与投资/产业策略。文量较大,我把关键信息用来源标注,你可以把它直接用于研究笔记或投研报告中。

一句金句(开篇)

CPO不是一个组件的革命,而是“数据中心互联方式”的再造——谁在封装、谁在光芯片、谁能把成本和生态链打通,谁就有机会把下一代AI算力的底层话语权握在手里。

什么是CPO(先把概念说清楚)

CPO(Co-Packaged Optics,光电共封装)是将光学器件(硅光/光电芯片、调制器、探测器等)与电子开关/ASIC 在同一载板或近距离封装,以大幅降低电互联损耗、功耗与延迟,从而解决大规模GPU/AI加速器集群内部互联带宽与能源效率瓶颈。简言之:把“光”尽可能靠近“电子”——让数据中心内部通信从“铜线+可插拔模块”进化为“封装级光互联”。

深度思考(至少12轮,每轮给结论和投资/产业动作策略)

轮次 1 — 需求侧:为什么必须要CPO?


事实梳理:AI 模型参数和算力呈指数增长,传统铜线和可插拔光模块在能耗、延迟与带宽密度上都接近物理极限。NVIDIA、云厂与芯片公司已把CPO列进路线图(时间节点到 2026 年左右为关键转折期)。
逻辑结论:CPO不是“可有可无”的优化,而是大规模AI数据中心能否继续横向扩展的必要条件。
投资/产业动作:关注与大云/AI厂有早期测试、路演或战略合作的厂商——他们的产品能见度与订单能快速转化为营收。

轮次 2 — 技术栈剖析:CPO的关键技术节点


关键要素:硅光(PIC)、激光器/调制器、光波导耦合、光-电互连接口(MPO/接插)、EIC/ASIC兼容封装工艺、散热与电源管理、测试与老化管控。每一块都能形成门槛或痛点。
结论:没有单一厂商能“一口吃下”全部技术;CPO是“多技术多厂商协同”的系统工程。
动作策略:把供应链拆成“硅光器件 → 光电引擎(optical engine)→ 封装与载板 → 互联器件(MPO/光纤)→ 系统整合(交换机/顶层ASIC)”五层,分别跟踪龙头供应商与其认证进度。

轮次 3 — 产业链格局:谁是上中下游的候选龙头?

。。。

网页链接

CPO 有望成为下一代数据中心互联的主流路径之一,但它是“系统性复杂工程”——需要硅光器件、封装工艺、载板与系统厂商三方深度协同。领先的封装与模块厂商在短中期最有可能率先受益;硅光上游的长期价值则取决于制程与工艺能否走向国产化与规模化。

$中际旭创(SZ300308)$ $新易盛(SZ300502)$ $天孚通信(SZ30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