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国际(00656)$ $惠理集团(00806)$ $中国信达(01359)$ 今天出了这三家公司。过去几年在这三家公司上折腾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最后都是以大亏收场。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复星现金流太差了,而且负债累累。这两点和伯克希尔也好,和长和长建也好都没法比。巴菲特和李嘉诚都是以非常保守的方式经营公司,保证负债率处于一个非常舒适的区间,这样可以在底部去抄别人的底。而复星呢?碰到一个危机,自己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本身业务没法造血,还谈什么去抄底优质资产呢?另外主营业务定义不清淅,什么幸福快乐富足又大又泛,郭广昌穿着科技T恤跳舞说要公司以科技股身份出现,估值,这完全就是搞笑的。主帅尤且如此,企业的定位和方向就更无从谈起。当时投资复星是看好旗下一系列资产比如复星医药,地中海俱乐部,豫园等等,但打包进整个公司价值无法体现,然后一大堆亏损业务拉低总体回报,根本无法造福股东,因此买复星国际和买复星医药是有本质区别。
惠理集团7月管理资产124亿美金,按照67亿港币的估值,价格/管理资产大概是6.9%。这个比例虽然比历史比例15%要低,但和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还是高了3个百分点。这三个百分点跌下来很要命。惠理集团的持仓都是些茅台,阿里,平安,建行之类的大蓝筹,已经很难跑赢大市了,加上资管行业本来就竞争激烈,除了很多积极管理的优秀大陆同行抢大陆人的饭碗之外,还有指数投资进一步普及的风险。当时投资惠理也是觉得价格/管理资产大概在9%,应该有利可图,结果一路跌到7%,还是跟着管理资产的数量一起跌下来的,损失惨重。彼时也不是没有看到这些风险,而是太迷信所谓什么中国巴菲特谢青海。这笔损失需要反思之处就是千万还是要以硬指标为估值和投资的主要依据,而不能迷信某某人,这一点和上面另一个所谓中国巴菲特的郭广昌也是类似的。
中国信达是因为赌华融死了以后可以攫取市场份额,但国企不是这么个玩法。另外信达和复星一样,也是现金流差得一塌糊涂。这种现金流差的公司千万不要碰,很多人死在什么环球医疗上,也是类似的道理。是的,你可以说商业模式导致现金流差,并不是经营问题,但商业模式差就是原罪之一,没有自由现金流的企业,一定不是个复利机器。同时马拉松管理当时的一些评价也值得反思,比如资产不透明,垃圾资产定价过高等等。信达日子好的时候是能产生一些自由现金流的,但太顺周期,国企又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天天写检讨写反思,这样的团队如何发展,如何进取?即使贱如草芥,也最多是收息股而已。问题是收息还来这个市场干嘛呢?...放余额宝里岂不是更安全?..
这三间公司是过去几年投资过程中的绝对败笔,主要出错的原因就是不够注重商业模式和现金流,不够注重估值而是一定程度上迷信了创始人,同时因为上一个周期这几家公司都涨得不错,因此在买入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锚定偏见的干扰。还是体系没有健全造成的影响。相反地,从估值,现金流,管理层利益一致角度去分析的海天国际和信义玻璃,则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双双斩获超过50%的回报。实在值得反思。并不是港股市场对烟蒂股不留情,而是自己不会捡烟蒂,没有捡好烟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