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港集团是国资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主营业务包括港口业务、港口物流、港口服务、房地产业务、航运业务。上港集团的股息率目前为3.3%,确实不高,吸引力不大。这样的股息率提升起来,也非易事。
一、上港集团分红少且成色不高
不仅3.3%的股息率属中等偏下,而且分红的成色也不足。因为在分红的同时,2023年12月份,它的控股子公司锦江航运IPO募集资金21.84亿,也就是把一部分股权变卖了,造成所有者权益稀释,所以分红的意义不纯了,兑水了,打折扣了。
二、提高股息率的前提
在本质上,分红是公司向股东分配经营成果-利润;在形式上,分红将消耗公司的现金流;在次序上,公司现金流应当首先保证正常经营和发展,尚余现金流时可用于分红。总之,只能用自由现金流分红,现金流充裕时才能提高股息率。上港集团的分红基本上也是这么做的,比如,2023年产生自由现金流为38亿,它的分红额为40.05亿;2024年产生自由现金流为46亿,它的分红额为45.4亿。提高分红和股息率的前提是充裕的现金流,但改善现金流恰恰是上港集团的短板。
三、上港集团的资产结构特点
上港集团的资产结构与一般公司不同,而是与中山公用相似。中山公用的资产结构我曾经详细地评论过,是“小主业大副业”。上港集团的资产结构虽然没有中山公用那么夸张,但副业也占到了半壁江山。以2024年底的数据为例,上港集团的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1474亿,而它的长期股权投资为824.4亿,占比为56%。长期股权投资对当期损益的贡献,是以“投资收益”的形式存在的,是权益法核算,比如2024年,上港集团的利润总额为187.2亿,而其中投资收益为80.61亿,占43%。副业产生的投资收益,与主业产生的营业利润相比,差别在于现金流,营业利润能带来现金流,投资收益不一定能带来现金流。举个例子,邮储银行是上港集团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27亿,持股比例为4.13%,2024年邮储银行实现净利为864.8亿,按照权益法核算,会为上港集团带来归母净利864.8乘4.13%=35.72亿,但是它分红的股利支付率只有30%,上港集团得到分红为35.72乘30%=10.7亿,也就是说,虽然产生了35.72亿的净利,但只能带来10.7亿的现金流。更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不分红或亏损。所以这样的资产结构,就决定了上港集团的现金流不好。
四、分红的其他障碍
分红除了对现金流的要求以外,还有两条障碍。
1、不能增加有息负债,否则就是“透支分红”。借款本金是需要未来拿净利来偿还的,如果不盈利,借款本金就永远还不上,除非变卖资产。
2、不能募集资金(也就是不能增发股份或者下属公司IPO),否则就是“变卖资产分红”。募集资金就是出让股权,就是变卖股权,会稀释股东权益,使分红失去意义。
五、上港集团真的缺现金流吗?
上港集团的资产中,长期股权投资占比庞大,比较大额投资有邮储银行、上海银行、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等等,账面价值达几百亿。上港集团的主业中还包括了房地产业务,如上港集团瑞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港集团瑞祥房地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港瑞禾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万誉联港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沉淀资金少说也有大几十亿,经营状态欠活跃。这么繁多的真金白银对外投资,它还向股市IPO发行股份圈了21.84亿!它不应该杂乱无章地对外投资,也不应该向股市再圈钱,而是用自有资金把主业做好,然后提高对股东的回报。上港集团缺少的不是现金流,缺的是一贯的发展战略与回报股东的规划。
总之,上港集团的分红不高且成色不足;它的资产结构不同一般的公司,源于其战略规划不清晰一贯;提高股息率的本质是改善公司现金流,增加自由现金流;现金流是上港集团的短板,因此提高股息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系个人观点,仅供交流和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上港集团(SH600018)$ $中山公用(SZ00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