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正站在时代风口上的赛道——液冷。
为什么说在2025下半年到2026年,液冷产业链将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核心投资主线?
答案很简单:AI算力的狂飙突进,遇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物理瓶颈——散热。而液冷,正是解开这个瓶颈的钥匙。
一、需求全面引爆,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
过去,我们谈论液冷可能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但现在,它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我们观察到的三大信号,共同指向了产业需求的全面爆发。
首先,是行业风向标的转向。芯片巨头英伟达发布的GB200超级芯片,其单节点功耗就已超过2700W,这彻底宣告了传统风冷方案的力不从心。GB200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全液冷设计,这意味着从芯片直接接触的冷板,到连接管路的快速接头,其性能、精度和可靠性标准都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向整个产业链发出的明确信号:液冷的时代,正式来临。
其次,是北美云巨头的集体行动。无论是谷歌、Meta还是微软,这些手握全球最大算力集群的科技巨头,都在为下一代自研ASIC芯片寻找出路。高密度、高功耗的计算集群让它们意识到,要实现能效和算力的同步提升,转向液冷技术是必然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它们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规划落地,对液冷解决方案的采购将是海量的,这将是未来两年市场最确定的增量来源。
最后,是中国厂商的全球机遇。面对海外AI巨头的迫切需求,国内在液冷领域布局已久的龙头企业,正在积极地进行产品送样和验证对接。这是一场技术、产能和速度的竞赛。
我们认为,那些技术积累深厚、验证进展领先的厂商,极有可能在这次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抓住历史性机遇,率先拿到海外订单,从而实现业绩的跨越式突破。
二、千亿蓝海开启,全球玩家共逐新机遇
液冷市场的空间究竟有多大?
随着AI芯片功耗从几百瓦飙升至上千瓦,散热在AI服务器乃至整个数据中心建设成本中的价值占比正急剧提升。
过去,散热可能只占服务器成本的1%~2%,但在液冷时代,这一比例有望提升至5%甚至更高。这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孕育出的广阔蓝海市场。
这个市场具体包括哪些环节?
从最核心的CDU(冷却液分配单元)、直接接触芯片的精密冷板,到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快速接头、Manifold(歧管)、各类管路,再到上游的液冷泵、冷却液以及提供稳定环境的一次侧配套设施,每一个环节都意味着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市场机遇。
如此巨大的蛋糕,自然吸引了全球玩家的目光。目前,这个新兴市场将由中国台湾、北美和中国内地的厂商共同瓜分。台湾厂商凭借在传统服务器配套领域的深厚积累,反应迅速;北美厂商则具备先发优势和本土客户资源。而对于中国内地的厂商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旦成功切入全球AI巨头的供应链,哪怕只是一个细分环节,都有望凭借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自身成本优势,兑现惊人的业绩弹性,实现从“小而美”到行业巨头的蜕变。
三、行情扩散,把握三条核心投资思路
本轮液冷产业链的景气度是上下游同步提升的,机会众多,但我们该如何把握节奏?我们认为,后续的板块行情将沿着三条清晰的路径扩散演绎。
第一条路径:从龙头到二线。行情初期,市场的焦点会集中在那些技术最强、进展最快、已经明确获得订单的一线龙头企业身上。随着它们业绩的兑现,市场会开始挖掘那些正在积极送样验证、有望成为“后备军”的二三线潜力厂商。这是一条从确定性到弹性的扩散路径。
第二条路径:从核心到配套。资金最先关注的,一定是价值量最高的环节,比如技术壁垒和价值量双高的冷板和CDU。当这些核心环节的龙头被充分定价后,投资者的目光会自然延伸到产业链的其他配套环节,如快速接头、Manifold、特种管路、液冷泵,乃至更上游的一次侧暖通配套等。这是一条沿着产业链价值深挖的扩散路径。
第三条路径:从当前到未来。技术在不断迭代。当前的主流是直接液冷(D2C),但市场已经开始关注更前沿的技术,比如单相浸没式液冷,甚至两相浸没式液冷。同时,伴随技术演进的,还有新材料的应用,如性能更优异的新型导热材料、更可靠的密封材料等。关注这些新技术、新材料的演进趋势,就能提前布局下一阶段的领跑者。
总而言之,AI算力的军备竞赛,把液冷从幕后推到了台前。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正为我们展开一幅未来数年都具备高度确定性的成长画卷。
概念股梳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
洪田股份,百亿价值重估在即
$英维克(SZ002837)$ $申菱环境(SZ301018)$ $飞荣达(SZ3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