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李和远
 · 山东  

在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排放框架即将落地、绿色甲醇需求爆发的背景下,A股中多家公司已通过技术布局、产能建设及国际认证抢占先机。以下从核心标的、技术路径及设备供应商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布局公司:产能与认证双领先
1. 金风科技(002202)
• 技术路径:采用“风电制氢+生物质气化”耦合工艺,在内蒙古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分别规划50万吨、85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其中一期25万吨已投产。
• 订单与认证:与马士基签订820美元/吨的长期消纳协议,产品直接进入国际航运供应链,具备成本与市场先发优势。
• 设备协同:项目配套风电、电解槽及合成装置,形成“绿电-绿氢-绿醇”全链条,带动公司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2. 中国天楹(000035)
• 产能规划:在吉林辽源、黑龙江安达等地投资建设电制甲醇工厂,2026年目标产能20万吨,2030年冲刺100万吨,产品符合欧盟ISCC EU认证标准。
• 技术突破:辽源项目采用“风电+生物质绿碳”路径,通过必维集团认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化石燃料减少70%以上,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下游绑定:与中国船舶燃料签署战略合作,锁定航运业需求,同时探索绿醇在化工、交通领域的应用。
3. 隆基绿能(601012)
• 多项目推进:在吉林松原、江苏连云港、河南许昌布局绿色甲醇项目,总产能达82万吨(松原40万吨、连云港30万吨、许昌12万吨),采用“风光储氢+生物质气化”技术,利用农业废弃物降低碳源成本。
• 经济性优势:松原项目年处理生物质60万吨,带动风光装机1.05GW,年减碳120万吨,投资回收期仅5.5年,盈利能力显著优于行业平均。
• 设备协同:项目配套自主研发的电解槽和催化剂,强化“绿电-绿氢-绿醇”技术闭环,助力公司构建“光伏+氢能”双增长极。
4. 复洁环保(688335)
• 技术颠覆性:牵头上海市科委“沼气全碳定向转化制绿色甲醇”项目,采用“三素协同发酵-混合重整造气”工艺,生产成本较传统路线降低30%-50%,已进入千吨级中试验证阶段。
• 认证与合作: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发高选择性催化剂(如Ni-Co-Cu-Fe-In-M高熵金属间化合物),并计划在上海临港打造国际航运绿色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
• 场景延伸:同步研发绿色航油(SAF),利用垃圾焚烧烟气CO₂捕集技术,目标覆盖航空业减排需求,形成“海陆空”全场景布局。
二、技术路径与设备供应商:国产替代加速
1. 技术路径分化与主流选择
• 生物质气化路线:成本较低(约3800元/吨),占当前全球产能80%-90%,核心设备包括生物质气化炉、合成气净化装置,代表公司为金风科技、隆基绿能。
• 电制甲醇路线:依赖绿氢(成本占比82%),长期潜力大但短期成本较高(约5000元/吨),关键设备为电解槽、CO₂捕集装置,代表公司为中国天楹、复洁环保。
2. 核心设备国产制造商
杭氧股份(002430):国内空分设备龙头,为绿醇项目提供高纯度氧气(用于生物质气化)和氮气(用于合成气调节),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配套多个大型煤化工项目。
中泰股份(300435):深冷技术领先企业,生产板翅式换热器、冷箱等核心设备,产品应用于合成气分离、氢气提纯等环节,客户覆盖法液空、空气化工等国际巨头,2024年电子气成套装置首次出口韩国。
航天工程(603698):开发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催化剂及高效反应器,通过逆向水气转换反应提升碳利用率,技术已在山西、陕西等地示范项目中应用。
三、政策与市场催化:2027-2028年供需拐点临近
• IMO框架驱动:2027年起,全球大型远洋船舶需强制使用低碳燃料,绿色甲醇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15-20克/兆焦)且可豁免碳税,成为首选替代方案。预计2030年全球需求达3000-4000万吨,较当前增长超百倍,国内产能缺口显著。
• 认证壁垒凸显:欧盟要求绿醇需通过ISCC或RSB认证,国内仅金风科技、中国天楹等少数企业达标,先发优势构筑护城河。
• 设备国产替代:电解槽、催化剂等核心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60%以上,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30%-40%,推动绿醇项目经济性持续改善。
四、风险提示
1.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IMO框架执行力度、国内补贴政策调整可能影响需求释放节奏。
2. 技术路线不确定性:生物质气化与电制甲醇路径竞争激烈,若某一路径技术突破滞后,可能导致产能闲置。
3. 成本波动风险:绿氢价格受风光发电成本影响较大,若绿电价格上涨,可能压缩项目利润空间。
综上,在IMO框架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绿色甲醇产业已进入爆发前夜。具备产能、认证及设备优势的金风科技、中国天楹、隆基绿能,以及核心设备供应商杭氧股份、中泰股份,有望在行业红利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