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科正从 “仿创结合” 药企向 “全球创新药企转型,短期依赖成熟产品业绩支撑,长期凭借多款 “全球领先、first-in-class 潜力” 的创新管线,通过 “商业化兑现 + BD 合作” 打开市值空间,是创新药板块中兼具 “确定性” 与 “弹性” 的稀缺标的。
公司已上市 / 即将上市产品形成 “多品类矩阵”,为创新研发提供现金流支撑:
环泊酚:作为麻醉领域核心品种,2025 年预期销量 2500 万支(同比 + 40%)。凭借 “起效快、复苏快、安全性优” 的临床优势,对丙泊酚的替代趋势明确,销售峰值有望突破 30 亿元,是短期业绩的核心支柱。
克利加巴林 + 考格列汀:神经痛与糖尿病领域的成熟品种,2025 年合计贡献收入超 2 亿元,为公司提供稳定现金流。
HSK21542:腹部术后镇痛适应症:2025 年 5 月获批上市,年底纳入医保后将快速放量,销售峰值超 40 亿元;血液透析患者瘙痒适应症:已申报上市,瞄准 “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望成为细分领域标杆品种。
公司聚焦 “呼吸、自身免疫、纤维化” 等大病种,布局多款全球领先、具有 “first-in-class” 潜力的管线,是估值提升的核心逻辑:
研发进度:公司拥有 PDE3/4 吸入混悬液(中国 1 期临床)、粉雾剂(中国 2 期临床),全球进度第三、中国第二。
行业验证:默沙东以 100 亿美元收购 Verona,核心标的为 PDE3/4 吸入混悬液 Ensifentine(2024 年 6 月获 FDA 批准,2024Q4 销售额 3660 万美元,2025Q1 达 7130 万美元)。Ensifentine 作为 “20 多年来首个新机制 COPD 吸入产品”,上市后快速放量,验证了该靶点的商业大品种属性。
投资看点:海思科管线与 Ensifentine 机制类似,有望复制其商业化路径;同时,凭借 “全球领先进度”,具备高确定性的 BD 合作潜力,是估值重估的关键催化剂。
研发进度:全球第二、国内第一,2025 年 5 月进入澳洲 1 期临床,有望在 I 期后(2026 年)启动 BD。
临床价值:疗效比肩 IL-23 生物制剂(如强生 JNJ-2113 在 UC 2b 期试验中疗效优异,PSO 领域 I 期成功,销售峰值有望超 50 亿美元);“口服给药” 是核心差异化优势,可大幅提升患者依从性,抢占生物制剂市场份额。
竞争格局:艾伯维、礼来虽布局同赛道,但尚未进入临床,海思科 “先发优势” 显著,有望成为该领域 “全球第一梯队” 玩家。
研发进度:全球第二,已进入临床 2 期。
行业验证:BI 的 PDE4B 三期临床达终点,成为 “10 年来首个潜在 IPF 新药”(大幅降低停药率:PDE4B 停药率 13.4% vs 尼达尼布真实世界停药率 60%)。尼达尼布 2023 年全球销售额近 40 亿美元,验证 IPF 市场的大品种属性。
投资看点:海思科管线进度全球领先,若能复制 BI 的临床成功,有望分享 IPF 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成为又一 “重磅炸弹”。
创新药公司估值需 “分阶段”:
短期(1-2 年):看成熟产品(环泊酚、HSK21542 等)的业绩兑现,参考 “仿创药企” 估值(PS 3-5 倍);
长期(3 年以上):看创新管线的商业化 / BD 价值,参考 “全球新药企” 估值(PS 8-12 倍,或按管线价值贴现)。
看点 1:成熟产品(环泊酚、HSK21542)放量节奏超预期,支撑业绩高增长;
看点 2:创新管线(PDE3/4、IL-23R、PDE4B)BD 合作落地,带来估值重估;
风险 1:临床进度不及预期(创新药研发固有的高风险);
风险 2:医保谈判 / 集采导致产品降价超预期。
海思科处于 “创新转型关键期”,短期业绩有支撑,长期管线具备 “全球竞争力”。建议逢低布局(符合创新药 “大跌建仓、小跌加仓” 的投资原则),长期持有分享公司从 “仿创” 到 “全球新” 的成长红利。
结合海思科的业务结构(成熟产品 + 创新管线)和行业估值方法,其 “正常估值” 需通过分部加总法(SOTP) 拆解计算,具体如下:
创新药企业估值需拆分 “已商业化业务” 和 “研发管线” 两部分,分别用市销率(PS) 和风险调整净现值(rNPV)/BD 价值 估算,最终加总得到合理市值。
核心产品:环泊酚(麻醉)、HSK21542(镇痛 / 透析瘙痒)、克利加巴林 + 考格列汀(神经痛 / 糖尿病)。
收入预期:2025 年成熟产品收入预计 35-40 亿元(环泊酚峰值 30 亿元 + 其他产品 10 亿元)。
估值方法:市销率(PS),参考创新药商业化期 PS 中位数8-12 倍(H 股创新药平均 PS 8 倍,龙头企业如信达生物 PS 6-10 倍,摘要 1、2)。
对应估值:35 亿元 ×8 倍 =280 亿元 ~ 40 亿元 ×12 倍 =480 亿元。
海思科布局 3 款 “全球领先” 管线,需结合临床阶段成功率和BD 价值估算:
进度:全球第三、中国第二(吸入混悬液 1 期,粉雾剂 2 期)。
行业参照:默沙东以 100 亿美元收购 Verona(核心产品 Ensifentine 为 PDE3/4 抑制剂,2025Q1 销售额 7130 万美元,摘要 5、6)。
估值逻辑:若海思科管线未来通过 BD 合作(如首付款 + 里程碑 + 销售分成),参考恒瑞医药与 GSK 的 PDE3/4 合作(首付款 5 亿美元,潜在总金额 120 亿美元,摘要 5),海思科管线对应估值约50-80 亿元(按首付款 2-3 亿美元 + 里程碑 10-15 亿美元 + 10% 销售分成折现计算)。
进度:全球第二、中国第一(澳洲 1 期临床,摘要 6)。
行业参照:强生 JNJ-2113(同靶点口服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 III 期成功,销售峰值有望超 50 亿美元(摘要 7)。
估值逻辑:rNPV 模型(风险调整净现值),按 “临床 1 期成功概率 30%+ 峰值销售额 20 亿美元 + 折现率 15%” 计算,对应估值约40-60 亿元。
进度:全球第二(临床 2 期,摘要 8)。
行业参照:BI 的 PDE4B(Nerandomilast)三期临床达终点,对标尼达尼布(2023 年全球销售额 40 亿美元,摘要 8)。
估值逻辑:rNPV 模型,按 “临床 2 期成功概率 40%+ 峰值销售额 15 亿美元 + 折现率 15%” 计算,对应估值约30-50 亿元。
3 款管线对应总估值约 50+40+30=120 亿元 ~ 80+60+50=190 亿元。
将 “成熟产品” 与 “创新管线” 估值加总,海思科合理市值区间为:亿元至亿元对应股价(总股本 11.2 亿股):元至元
核心假设:成熟产品收入增速达标、创新管线临床 / BD 进度超预期、行业估值维持当前水平(PS 8-12 倍)。
潜在风险:临床研发失败(创新药固有风险)、BD 合作不及预期、医保谈判降价超预期。
海思科的 “正常估值” 对应市值约400-670 亿元,股价35.7-60.0 元。当前市值约 621 亿元(2025 年 10 月数据)已部分反映管线预期,若临床 / BD 进度超预期(如 PDE3/4 海外授权落地),估值有望上修;若进度滞后则可能下修。$海思科(SZ002653)$$恒瑞医药(SH600276)$ $康方生物(0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