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教育股冰火三重天:转型的赢家、困局与边缘

用户头像
多鲸
 · 福建  

政策调整的余波尚未散去,市场环境依旧复杂多变,资本的冷暖在这一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样是教育股,却有人逆势高歌,有人步步下滑,还有人徘徊在冷热之间,进退两难。

就在 2025 年上半年,A 股教育板块依旧延续了「冰火两重天」的格局。一边是大量企业在继续教育、K12 培训、教育硬件等传统业务中苦苦挣扎,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另一边,则有少数公司展现出了逆势突围的姿态,或者凭借规模扩张实现高增长,或者通过战略转型迎来扭亏,甚至有企业借助资本概念成功引起市场关注。

被归入「火区」的公司,表面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但深入剖析它们的财报和战略路径,就会发现其中既有真实的增长,也有暂时的幻象。

在这其中,学大教育昂立教育拓维信息是最值得观察的典型。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突围路径:规模扩张、全面转型、技术驱动。这三种路径折射出教育股在「双减」政策落地后的新生存逻辑,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不同的镜鉴。

学大教育:规模扩张的增长引擎

如果说谁是今年上半年教育股「火区」的最大赢家,那么学大教育无疑当之无愧。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19.2 亿元,同比增长 1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3 亿元,同比增长 42.2%。在整体教育行业增长普遍乏力的背景下,这样的表现显得尤为亮眼。学大教育的增长逻辑主要来自于对个性化教育赛道的持续加码与全国化扩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旗下个性化学习中心数量已突破 300 所,覆盖 100 余座城市,专职教师人数超过 5200 人。产能的快速扩张直接转化为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更值得注意的是,学大并未满足于传统的个性化辅导,而是通过全日制培训基地、双语学校以及区域性合作不断拓宽教育版图。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国已经布局超过 30 所全日制培训基地,在校生人数超过 7500 人,并在大连、宁波等地兴办具有个性化教育特色的双语学校。这种全日制与课外培训结合的模式,正在形成学大独有的教育生态。

与此同时,学大教育还在职业教育、医教融合和文化阅读领域全面开花。通过收购和托管职业院校,迅速补足了在中职和技校领域的版图;通过千翼健康品牌,进入康复医院与儿童干预服务市场,探索教育与医疗结合的新可能;文化阅读空间则在多个城市落地,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这种多元化布局虽然带来了高速增长,但也意味着更高的管理和整合难度。学大教育未来能否把规模扩张转化为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仍需继续观察。

昂立教育:扭亏为盈,全面转型的多赛道探索者

学大教育的「以量取胜」不同,昂立教育选择的是一条多元化转型之路。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32 亿元,同比增长 1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88.83 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一成绩虽然在体量和利润上难与学大相比,但对于多年徘徊在亏损边缘的昂立来说,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拐点。

昂立教育构建了素质教育、职业与基础教育、国际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板块,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业务布局。其中,素质教育是公司的第一曲线。昂立教育在「双减」政策后全面转向非学科类业务,重点发展人文素养、科学创新、研学实践、编程思维等项目。报告期内,幼少段在读人次约 3.05 万,中学段在读人次约 3.7 万,通过「用户成长旅程进化模型」以及 OMO 产品体系,实现了从幼儿到高中全覆盖的素质教育矩阵。

第二曲线则来自职业与基础教育、国际教育和成人教育。昂立教育通过托管、咨询和产业学院共建的方式切入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托管市场,探索产教融合的商业模式。国际教育板块则构建了「语培+留学」的双轮驱动体系,在上海地区开设了 9 家教学服务中心,延续了昂立日语等传统优势。最具开创性的是成人教育领域,孵化了「快乐公社」品牌,切入老年文娱与文旅赛道,瞄准银发经济这一新兴蓝海。

昂立教育的战略逻辑是「双曲线」。一方面通过素质教育维持稳定增长,另一方面通过 B2B2C 模式拓展职业与成人教育新空间。这种全面转型的路径,使得昂立具备成为「教育综合体」的潜质,但从当前财报数据看,盈利能力依旧有限,扭亏为盈只是第一步,未来能否进入高盈利阶段仍是关键。

拓维信息:技术驱动的 AI+鸿蒙故事

相比于学大和昂立深耕教育本身,拓维信息的故事更接近科技股的叙事。 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06 亿元,同比下降 24.42%;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从去年同期的 333.5 万元飙升至 7880.6 万元,同比增幅高达 2262.83%。这组「冰火」交织的数据背后,是一笔高达 7284 万元的业绩补偿款以及 1794 万元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换句话说,拓维信息的利润暴增并非源自主营业务,而是来自非经常性损益。

不过,市场关注的焦点并不止于财报的偶然性,而在于公司战略方向。拓维近年来一直强调「AI+鸿蒙」战略,积极参与IT自主创新与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研发。随着国家层面对「缺芯少魂」问题的重视,拓维试图通过在鸿蒙底层技术与 AI 场景应用的深度布局,构建自身的技术护城河。从资本市场角度看,这种「技术卡位」的故事仍具想象空间。但问题在于,当前公司收入下滑严重,核心业务并未释放出足够的成长动力。如果未来 AI 与鸿蒙相关产品不能快速商业化落地,拓维信息的盈利可持续性仍存疑问。

学大教育昂立教育拓维信息放在一起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火」虽然形式不同,却都有共性:一是都在积极寻找教育主业之外的新增长点;二是都在资本市场上重新赢得了关注。

不同之处则在于。学大的火最为扎实,依靠规模化和多元业务支撑;昂立的火带有战略拐点意味,刚刚扭亏,未来仍需观察盈利持续性;拓维的火则更多依赖财务偶然性和技术故事,真正的业务爆发仍未到来。

表面上的高增长或市场热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具备长期竞争力。真正决定未来的,不是是否喊出了 AI 或多元化的口号,而是这些战略能否落地为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2025 年上半年,A 股教育股继续分化。与「火区」公司通过扩张、转型和概念博弈赢得市场关注不同,「冰区」的企业则在艰难挣扎,甚至面临退市风险。财报数据显示,全通教育、鸿合教育、传智教育、盛通股份ST开元的境况尤为典型。它们要么营收大幅下滑,要么持续亏损,要么陷入债务泥潭,真实反映了教育行业在政策、市场与资本多重挤压下的困境。

如果说「火区」是资本市场的希望,那么「冰区」则是行业现实的冰冷注脚。这些企业的问题各有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转型不彻底、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外部环境持续收紧。透过这些「冰区」公司的遭遇,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教育股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全通教育:持续下滑的教育信息化老兵

全通教育曾是教育信息化概念股的明星,如今却深陷泥潭。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5 亿元,同比下降 36.58%,归母净利润亏损 3230 万元。业务层面,继续教育受到政策收紧与客户支付能力下降的影响,公司主动放弃部分风险较高的订单;家校互动业务因竞争加剧,收入减少 576 万元;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与运营业务因客户结算周期延长,公司提高甄选标准,主动减少部分订单,导致营收同比减少 2272 万元。

全通的困境,本质上是行业周期与自身转型的双重失败。教育信息化虽然仍被政策鼓励,但在地方财政收紧的背景下,项目回款难、毛利率低的问题愈发突出。全通教育为保现金流被迫收缩,短期内难以恢复增长。更关键的是,全通缺乏新的业务支撑点,仍在原有赛道上反复挣扎,未来若无法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可能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

鸿合教育:硬件主业衰退,AI 转型难掩颓势

与全通类似,鸿合教育的核心问题也在于主业承压。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 亿元,同比下降 10.99%;归母净利润仅 0.45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70.09%。作为传统优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业务,收入仅 10.32 亿元,同比下降 15.05%,延续下滑趋势。作为传统主力的教育业务上半年收入 11.47 亿元,同比下降 16.71%,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81.91%。

为了自救,鸿合教育积极推动 AI 赋能与教育生态布局,提出「硬件+软件+生态」的战略组合,全国加盟店规模已达 130 余家,部分加盟书房获得地方政府认可。然而,从财务表现来看,AI 和生态业务尚不足以弥补传统硬件的下滑。教育信息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加上公司缺乏具有强粘性的B端或 C 端服务,使得转型进展更多停留在战略层面,而非实际业绩。

鸿合教育的处境揭示了教育硬件企业的共性问题。当硬件红利消失后,如果无法迅速转向高毛利的软件与服务,盈利能力就会急剧下滑。

传智教育:职业教育的盈利困局

传智教育曾因 IT 培训而受到市场关注,但近年来盈利能力持续低迷。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1.5 亿至 1.8 亿元,净亏损 660 万至 960 万元,虽然同比亏损缩窄约 70%–80%,但仍未实现扭亏。

传智的问题在于,职业教育赛道整体竞争激烈,而公司在产品端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差异化优势。随着市场需求从「单一培训」转向「长期技能提升+学历提升」的综合模式,传智的传统 IT 培训课程吸引力下降。亏损虽然在缩窄,但规模过小、缺乏新增长点,使其在教育股阵营中处于尴尬位置。

盛通股份:教育转型乏力,传统业务成支撑

盛通股份的财报同样不容乐观。2025 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净亏损 400 万至 750 万元,扣非后净亏损 600 万至 1000 万元。相比去年同期,这一亏损已大幅缩窄,印刷业务保持稳定发展,并带来一定利润改善。但教育板块并未释放出新的动力。

作为一家以印刷起家的公司,盛通在教育转型上的步伐始终显得摇摆。教育培训与服务业务既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导致公司无法依靠教育来构建第二增长曲线。印刷业务短期支撑了利润,但这是一个成熟、增长缓慢甚至萎缩的行业。盛通如果不能让教育业务真正「跑起来」,未来将很难说服市场相信其转型故事。

ST开元:重整边缘的高风险公司

在所有冰区企业中,ST开元无疑是最危险的。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564 万元,同比下降 22.6%,归母净利润亏损 4436 万元,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更严重的是,公司在过去并购中形成了超过 103 亿元的商誉,其中绝大部分已经计提减值,仅剩 5.3 亿元的账面价值。商誉减值几乎掏空了公司的财务空间。

当前,ST开元正面临债权人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局面。如果法院裁定受理,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已不仅仅是教育业务经营的问题,而是公司能否继续存续的生死考验。

全通、鸿合、传智、盛通与 ST开元的困境,虽然表象不同,但背后有共通的逻辑。

首先是行业周期的逆风。教育信息化在财政紧缩背景下增长乏力,职业教育培训竞争加剧,教育硬件红利消退,这些趋势对相关企业形成了系统性打击。

其次是转型的不彻底。相比「火区」公司在 AI、大模型、银发经济等新领域的积极布局,「冰区」公司的转型要么停留在表面,要么进展缓慢,难以形成实际现金流。

最后是资本市场的冷淡。在教育股整体估值下行的背景下,缺乏新故事和增长点的公司很难再获得资金关注。

2025 年上半年,A 股教育股继续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学大教育昂立教育等公司凭借规模扩张与多元布局交出亮眼财报,站在「火区」的聚光灯下;全通教育、鸿合教育、ST开元等公司则在亏损与下滑中挣扎,堪称「冰区」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冰与火之外,还有一批企业游走在中间地带。它们既没有完全沦陷,也尚未站稳胜局;既有增长潜力,也背负结构性隐忧。

科大讯飞:高速增长与亏损并存的 AI 教育巨头

在整个教育股阵营中,科大讯飞无疑是最受瞩目的明星。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09.1 亿元,同比增长 17.0%;毛利润同比增长 17.1%。在教育板块,公司收入 35.3 亿元,同比增长 23.5%,其中 AI 学习机业务继续保持翻倍增长,并成功进入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展示了强劲的国际化潜力。

然而,另一组数据则提醒市场不要过于乐观: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3.6 亿元,虽然亏损同比收窄 24.6%,但仍未实现盈利。换句话说,讯飞的故事依旧停留在高速增长与亏损收窄的阶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正在资本市场上大手笔布局,拟通过竞价发行募集不超过 40 亿元资金,其中 8 亿元专门投向「星火教育大模型及典型产品」,尤其是在 AI 智慧课堂和 AI 学习机方向。资本加持让讯飞能够持续加码研发,但投资者也在追问:在大模型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讯飞的教育 AI 产品能否真正形成护城河,进而转化为稳定的现金流?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大讯飞站在「火区」的门槛上,但脚下仍踩着「冰区」的土地。它是中间地带的代表,也是市场争议最多的公司。

科德教育:主业承压与资本故事的两张面孔

科德教育的处境则更具矛盾感。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6 亿元,同比下降 1.15%;归母净利润 5328 万元,同比下降 15.16%。教育培训业务收入 1.67 亿元,同比下降 3.9%,旗下龙门教育出现下滑。教育主业显然承压。

但与此同时,公司也在探索转型。「科德AI学」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 3 万人,这是公司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上的尝试。不过,这一平台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对收入贡献有限。

真正让科德教育站上资本舞台的,是其参股的 AI 芯片企业中昊芯英。作为一家「准独角兽」,中昊芯英近年来估值持续攀升。科德教育持股比例从最初的 8.38%一路下降至 2025 年 8 月的 5.53%,虽然股权比例在下滑,但依然足以让科德在资本市场讲述「AI 芯片」的故事。自 2025 年 4 月股价低点以来,科德教育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翻倍。

这就是科德教育的「两张面孔」:教育主业在下滑,靠「AI 学」平台苦苦支撑;资本市场却因为芯片概念给了它巨大的估值溢价。它是典型的「冰火交织型公司」,一手真实,一手幻象。

凯文教育:小体量中的品牌护城河

在中间地带的三家公司中,凯文教育显得最「安静」,却也最稳健。2025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1.71 亿元,归母净利润 73.5 万元,同比增长 107.44%,扣非净利润 19.67 万元,同比增长 101.76%。虽然利润基数极低,但实现了翻倍增长,说明其经营韧性。

凯文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国际教育品牌。2025 届毕业生中,学生获得了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顶尖院校的录取,为学校赢得口碑。与此同时,公司采取「双轨并行」战略:在国际教育保持优势的同时,国内方向上拓展素质教育,推出「2+4」贯通素质班,打通初中到高中衔接。此外,子公司海科数智与多所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覆盖多个省份。

凯文教育的盈利能力有限,但其护城河清晰。科大讯飞和科德教育相比,它的故事不炫目,却扎实。如果说前两者更像是资本市场的投机标的,那么凯文教育则像是一家「小而美」的教育企业,凭借品牌积累和办学质量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

科大讯飞、凯文教育与科德教育,虽然路径各异,但共同点在于:它们都站在火与冰之间,既有增长亮点,又有结构性隐忧。讯飞的亮点是AI教育的高速增长,但亏损仍在;凯文的亮点是国际教育的品牌护城河,但规模太小;科德的亮点是资本市场的热情,但教育主业不振。

这种冷热交织,正是教育股「中间层」的特征。它们不像火区公司那样已经实现增长与盈利的统一,也不像冰区公司那样陷入全面困境。它们的未来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既可能跨入火区,也可能跌落冰区。

2025 年上半年的财报,把 A 股教育股切割成了三个世界。火区公司点燃了资本的激情,它们通过规模、多元或技术打开了增长空间,但能否将火焰转化为持久的薪火,仍需时间检验。冰区公司则陷在寒流中,传统业务难以为继,转型受阻甚至濒临退市,它们的挣扎是行业最冰冷的注脚。而中间层公司,在冷热交织中摇摆,既让市场看到希望,又让人担忧风险,它们的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冰火之间,决定教育股命运的,不是概念的大小,也不是短期数据的起伏,而是能否在复杂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现金流与坚固的护城河。只有这样,教育股才能真正穿越周期,从冰与火的轮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