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上,抚顺特钢发布要约收购报告书,截取关键内容如下:
很多人看到要约收购的价格5.6,而当天的收盘价是5.97,觉得大股东这就是故意的,低价强制掠夺筹码。甚至猜测大股东要砸盘,等砸到5.6以下,逼迫股民接受要约卖出股票。
后台也有很多人留言问我怎么回事,问我怎么看。
说实话,大股东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我也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但是要约收购这个事情本身很正常,这是法律规定的。
沙钢目前的持股比例是29.99%,他想要继续增持,就必须发布要约收购报告。
这个收购方锦程沙洲是谁呢?目前是抚顺特钢的第八大流通股东,但也是东北特钢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42.6823%。同时又是沙钢集团的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7.1446%。
而锦程沙洲的第一大股东是沈彬,持股比例70.5263%。
实际上,沙钢集团、东北特钢、锦程沙洲是一致行动人,其最终实际控制人都是沈彬。
要注意,沙钢集团不是上市公司沙钢股份,沙钢集团是沙钢股份的股东,持股比例26.8%。
也就是说,抚顺特钢和沙钢股份是兄弟关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大股东沙钢集团。
而东北特钢有点例外,东北特钢的第一大股东是锦程沙洲,他更像是沙钢集团的兄弟公司。
所以,有股民觉得这个要约收购是发给东北特钢的,这显然不可能。
东北特钢把股权卖给锦程沙洲并不会影响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不会触发要约收购,更何况,只要稍微看一下公告,上面明确写着向除一致行动人以外的股东收购。
为了更深刻理解这个公告,我们还要回顾一下收购历史。
2017年,锦程沙洲以44.62亿元参与东北特钢重整,占东北特钢42.6823%。
2023年12月,东北特钢向沙钢集团转让抚顺特钢12.73%股权,转让价格为9.3元/股。
2025年1月,东北特钢以抵债形式将质押给沙钢集团的2.54%股权以5.89元/股的价格转让给沙钢集团。
锦程沙洲第一次出现在抚顺特钢前十大流通股东是在2024年10月30日,持股1143万股,占比0.58%。虽然其在三季报中并未出现,但由于三季报中欧的第十大股东持股1278万股,并不能确定在此时锦程沙洲是否已经持股,只不过在10月30日被动进入前十。
其实锦程沙洲之所以买1143万股是因为他只能买这么多,再想买,就需要发布要约收购报告,正如当下。
最后,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一、锦程沙洲是真的要增持吗?
应该是真的,沈彬对于抚顺特钢的绝对控制地位已经无可撼动,别看他目前只有29.99%,这一比例已经足够,因为除了他以外,前十大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实体持股,都是基金和保险,而且持股比例非常低。也就是说,抚钢的股权结构,就是沙钢一家独大,剩下一盘散沙。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发要约收购公告,当然是要进一步增持,更何况,这个价格本身折价空间不大,没必要弄假或者打压股价。
二、折价要约收购是利空吗?
其实要约收购折价这个事情,也是一体两面,作为当下来讲,大股东要以更低的价格买,当然觉得是利空。但是换个角度想,这个5.6是不是也是托底价?
如果股价低于5.6元,所有股民都可以买入,然后用5.6元的价格卖给大股东,这不是无风险套利么?
给大家看一家今年一月份发布折价要约收购的公司股价走势图。图中区间就是要约收购期间。
三、谁会卖给大股东?
如果股价持续高于5.6元,普通散户当然不会傻到接受要约,但如果是马甲呢?按照规定,在要约收购期间,大股东是不允许通过二级市场买卖的,也就是说,如果二级市场价格持续高于5.6元,大股东可能会一股都买不到。
但我们去看历史上的要约收购,基本上都是折价的,还基本上都能买到,原因是什么?因为有马甲。
也可以理解为协议收购,甚至是大家谈好的。
比如大股东可以找个马甲,跟他谈好,趁股价还在低位的时候,让马甲先建仓,股价拉升之后发布折价要约收购公告,再由马甲接受要约出让这部分股份。
马甲能锁定利润,上市公司也能以确定的价格完成增持,一箭双雕。
四、后续怎么看?
抚钢最近的走势,是完全跟着钢铁板块而非军工板块在走,这一点其实恰恰验证了我们前面发的文章,关于抚顺特钢的预期差。
市场并没有交易他的军工板块,这是非常大的预期差,会带来一波非常猛烈的补涨行情。
主力在等,等军工的走势明朗,等抚钢的筹码牢固。
从题材上讲,当然是跟AI、机器人或者无人机有关的更有想象力,我们在配置军工标的的时候,最要也要围绕这几个方向去配置,特别是机器人和无人机,已经经过了多次战争的洗礼和验证,是能够清楚地看到业绩的。
但是,军工材料方向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方向。都是战争最后拼的是经济,这句话其实背后隐藏的意思是,战争的本质是消耗。
就如同拳击手打擂台,如果拳王泰森跟一个普通市民打,泰森两拳就可以KO对手,这时候是不需要消耗泰森的体能的,也体现不出泰森的体能。
就像美国打打中东小国,几发精确制导的导弹过去,基本就能解决战斗。
但如果是泰森跟另一个拳王呢?
两人都有超强的格斗技巧,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抗击打能力和体能,谁体力好能站到最后,谁就取得胜利。
正如两个大国,或者两股势均力敌的力量之间的战争,比如俄乌战争。就是消耗战,比的就是基础工业基础化学,比的就是产能和产量。谁能源源不断地“爆兵”,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这背后支撑国家“爆兵”的关键之一,就是军工材料。
最后,多一点耐心,要坚信军工材料,坚信抚顺特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