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知行市值27亿美元,凭什么小马智行市值54亿美元,这科学吗?要知道,文远知行robotaxi相关收入和增速远高于小马,25Q2数据:
文远robotaxi收入640万美元(yoy+836.7%),小马152.6万美元(yoy+157.8%)。去年同期两者robotaxi规模都只有五六十万美金,而文远像坐了火箭一样,增速只能用夸张来形容,目前它的robotaxi规模已经是小马的4.2倍。
业绩很现实很丰满,但市场偏爱小马。要搞清楚这里面的逻辑,先用100个字超简单的复盘一下网约车行业现状,你可能就懂了。
网约车赛道,赢家通吃,呃,至少也是吃一大半。
国外市场,说是优步(NYSE:UBER)和Lyft(NASDAQ:LYFT)两分天下,实际上前者收入是后者的8倍,而市值是后者的32倍。
国内市场,滴滴收入是“曹操出行+嘀嗒出行+如祺出行”三家之和的12倍(滴滴在粉单市场没流动性,市值就不比较了)。
robotaxi相对网约车来说,几个或几十个司机换成一个远程安全员,规模效应只会更强,谁成为robotaxi一哥,谁就拿走一切,剩下的吃点残羹冷宴。就比如lyft说是网约车二哥,但它的市值不到60亿美元,也就略微大于小马现在的市值,但它上半年收入可是小马的86倍。
个人认为,美股市场投资者相信小马是robotaxi一哥。即使文远的规模更大,增速更快。看机构持仓,凯雷Q2清仓了文远,但小马仍然稳坐凯雷的第四大持仓。木头姐加仓1337万美元的小马。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知?
之前的帖子《Robotaxi世纪大战》有分析过:
小马第七代无人车把成本从百万级别降到30万以内;
之前听的电话会里小马把成本拆得很清楚——单车折旧五六万,保险8000块,保养和地勤15000块,停车4000块,充电1万多,还有ADAS几千到1万块,单车运营端每年成本10万出头,获得十几万收入即可实现盈亏平衡。
基于无人车成本和运营成本快速下降,小马要“爆兵”,年底把无人车干到1000辆,快速放大车队规模。
今年Q2,小马又披露了运营成本维度的两个亮点。
第一个,人车比年底有信心达到1:30。不同人车比对成本影响极大,比如说1个远程安全员1万的月薪,摊到5辆车,成本是2000元/辆·月,摊到30辆成本是333元/辆·月。萝卜快跑年中的时候,好像计划是年底实现1:10人车比。
再一个,保险成本比上一个周期降低18%,保费已经只有传统出租车的一半,这证明事故出的少,毕竟保险公司不傻。多说一句,那些拿L2/L2.5 ADAS接管碰瓷L4 robotaxi的,先战胜人类司机再说吧,据中升2024年报,普遍配备ADAS的新能源车保费比传统燃油车高10个百分点。
从成本(无人车和运营)角度和第七代无人车的量产进度——今年6月和7月小马与广汽、北汽合作的第七代无人车开始量产(目前已生产200辆)——能预期小马robotaxi业务将再次加速度(在Q2 yoy+158%的基础上),它的单位经济模型可能最先打正,实现正反馈。
回头看文远,相对于小马和萝卜快跑,它的无人车成本和运营成本我费老大力气也没找到,我猜测文远的这两项成本和小马以及萝卜快跑比,有相当的差距,有了解的朋友评论区见。
仅此一点,其实就拉开了印象分,让我选一家公司的话我也选小马(原来设定15-20亿建仓,一段时间没关注它悄悄走了个深V,哭死)。我能理解,我相信大多数人也能理解,从成本角度看,小马看起来更迷人。
但要说小马能一锤子打倒文远,说文远完全就没机会了,我觉得这里面可能有预期差。
你要说小马跟百度的萝卜快跑比,萝卜的无人车成本更低,但百度一贯的商业化不太给力,运营能力小马更强, 我100%看好小马。但文远与这两家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它既有空间,也有一定的时间窗口,实现成本维度的追赶(追捕追得上是另外一回事)。
国外的空间指的是,海外网约车费用,相对国内要高不少。例如欧洲网约车:起步价2-5欧元,巴黎Uber 2欧元,伦敦3英镑;里程费,巴黎1.6欧元,荷兰1.4欧元。在中东,比如迪拜打Uber,起步价8迪拉姆(1迪拉姆≈2人民币),比国内贵得不太多;里程费2.7迪拉姆,大概是国内的3倍。另外,文远在美国和新加坡也拿到牌照,这俩国家打车也猴贵,比如美国单程网约车均价16美元。
海外打网约车贵,贵在人工成本。Robotaxi直接拿掉司机,盈利空间更大,对成本的容忍度也更高。所以像Waymo无人车成本高达10万美元,是萝卜快跑和小马的2.5-3.5倍,架不住人家里程费是中国的5倍,所以它照样铺开运营,现在周订单超过25万单了。
什么?你说小马、萝卜快跑它们也在出海,也在往中东跑,文远的先发优势根本不是优势。肯定不能这么说,文远在海外还是干了不少事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文远拿到了Uber的投资,2024年一次,2025年又投了1亿美元(对外最大的一笔自动驾驶公司投资),Uber是下了重注的,双方计划5年覆盖全球15个城市,文远属于傍上了网约车领域的榜一大哥。
第二,文远有一些本地化优势。比如去年10月推出的GXR车型,配备了非常强大的空调、电池和HPC,属于专门为极端炎热的阿布扎比和迪拜市场打造,长得跟一般无人车不太一样(见下图)。
另外,robotaxi出海不像电商出海,上手就能干。必须要经历监管批准、测试、小规模商业化运营和规模部署这四个阶段,需要时间。
个人觉得,综合以上三点,相比其它国内robotaxi玩家,文远在海外布局至少领先2年。
就看接下来两三个季度,文远会不会拿出更多的东西,证明收入领先不是一时的,证明它的运营能力也可以很OK。反之,如果小马的收入规模能拉近,那它的市值表现会把文远甩得更开。
这个季度,文远Non-IFRS亏损为3亿元,小马Non-GAAP亏损为3.3亿元,半斤八两。一个运营秀儿,一个会出海搞钱,小马领先一步,但战斗才刚刚开始,27亿美元市值的文远可能存在认知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