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质疑担忧收购震安科技的深圳东创实力不济,且没有液冷领域的产品布局,这是由于网上东创公司介绍很少,且作为华为高管出身的公司领导行事低调,疏于宣传而导致的。但从搜寻到的种种迹象表明,深圳东创的实力远高于我们的预料:
一、东创实力
深圳东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是一家国内技术水平领先,致力于塑胶、五金、液冷散热模具及结构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总部设于深圳南山,在东莞长安、厚街、虎门、广西南宁、湖南株洲、安徽等地设有多个制造基地或子公司,占地面积约”100000平方米。公司员工约1500人”(2022年6月就已经是这个表述),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队伍。
“公司自成立以来,主营业务一直围绕通信设备领域深耕细作,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工艺创新、流程优化、资源整合及设备投入,形成了快速、高效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成熟的企业。公司主要为通信、服务器存储、安防设备、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领域主流客户形成了长期密切、稳定的合作关系,我们是华为结构件及热控产品“核心供应商”;是中兴通讯主力供方。在新能源领域重点服务与比亚迪、长安和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为新能源车企提供结构件和散热系统结构件。与华为、中兴、海康威视、海能达、汉王、超聚变、富士康、比亚迪、大疆、大华、烽火、长安汽车、正浩、德兰明海、鲲鹏生态链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介绍中明确说明公司是“华为热控产品核心供应商”,“中兴通讯主力供方”,并向比亚迪、长安、小鹏等新能源车的散热系统结构件。还和大疆、鲲鹏生态链等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
在2022年的介绍中就有10万平方、1500人,但最近的简介也是一样,说明公司比较懒,没做相应的更新。
因为仅深圳市东创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东莞长安基地)一家公司就已经去到了“面积40000余平方米、1200人”,那加上厚街、虎门、广西南宁、湖南株洲、安徽等地设有多个制造基地或子公司,人数和规模必然远大于“2022年所说的10万平方、1500人”。
同时有人质疑东创是否有能力收购震安科技,我查了下东创控股的一些公司情况,其控股或全资的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的有3家,1000万以上的有6家,并且在今年多家公司提高注册资本金。这完全比得上很多上市公司的实力及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叫“深圳东创创新智能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新公司,由东创技术控股90%,注册资本4亿元,2025-02-19注册成立的,并在2025.2.24把注册资本从2.5亿增加至4亿。深圳东创技术母公司也在7月18日提高注册资本至8399万;控股子公司苏州东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今年1月成立,8月19日引入亚商资本投资入股,注册资本金提升到1.3亿,动作频频。
如果了解DMS收购案的人,是不是很有熟悉的味道,可以看看汇心创智的历史,也是今年才设立,也是增加注册资金,也是收购DMS的出资方。
所以说明东创收购震安科技是早有计划,并不是临时性起,匆忙准备的。
至此,我对深圳东创收购震安科技的资金就无质疑了。
二、是否有液冷产品
很多球友都说机构出来的描述是小作文,刚开始时我也质疑了蛮久,但后面从东创的历史人员招聘信息中陆续验证了其东莞分公司(长安工厂)的液冷事业部早在2024年上半年就开始大规模招聘液冷人才,包括有液冷板服务器经验相关要求的项目工程师、PIE工程师、生产组长等大量液冷生产人才。同时在后面的公司活动中多次看到“液冷事业部”这个团队,才肯定了公司在这块是早有布局且是成熟组织架构的存在(在人力成本这么高的情况下,如果无业务市场,早就裁掉了)。
另外东创创始人宁花香、周建旗为夫妻关系,二人是前华为高管,在华为有 15 年热管理研发经验,主导过 Atlas 900 集群液冷系统、昇腾 AI 服务器散热方案的研发落地,作为核心团队曾参与制定华为液冷设备企业标准。2009 年他们创立深圳东创,是国内液冷技术奠基者。
同时结合前面公司介绍中提到的华为热控产品“核心供应商”;比亚迪、长安、小鹏“散热系统结构件”等,以及两位创始人华为背景,故可以合理地推断东创确实有在液冷板块布局,且取得了巨头们的认可和供货资格。
三、机构传的小文章是否合理
震安科技和深圳东创是6月17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并约定50-70个工作日开展尽调(当前已过去50个工作日),尽调结果OK的话东创则打收购款的90%到共管银行账号。
这里”机构小结“中提到的8月19日很可能就是尽调结果出来,东创打款90%到共管账号的时间节点,所以为什么多个AI都回答说已完成收购款的支付的原因。但这因为没有公司公告出来,故需要进一步验证真实性。
结合大模型搜索出来深圳东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液冷产品涵盖液冷板、均温板、热管阵列、散热模组等,具体如下:
液冷板:热流密度可达 1000W/cm²,行业均值为 500W/cm²,可用于英伟达 GB200 芯片直触散热等场景,能使 GB200 芯片结温降 40℃,算力释放提升 15%。
均温板:拥有 0.1mm 超薄腔体,温差可控制在 ±1℃,主要用于服务器 CPU/GPU 均热。
热管阵列:导热系数为 20,000W/mK,适用于高功率交换机散热。
整机柜液冷:可将数据中心的 PUE 降至 1.08,而风冷系统通常为 1.5,主要应用于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等。
其向华为供货的液冷产品主要为毛细结构超节点冷板,是华为下一代 384 超节点冷板的独家供应商,技术难度极高,单价约 5000 元 / 片。同时,公司也为华为昇腾 910B 液冷模组提供主要供应,单颗价值约 6000 元。
上述内容基本和“机构小结”所表述的一样。但由于公司过于低调,官网均无液冷相关相关产品的公布,这也可能是华为等客户的定制、独供的要求吧。
另外,从震安科技半年报发布的“信息披露暂缓与豁免业务内部管理制度”这点来看,是否是为其子公司常州格林电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而制定的(其核心业务核电 / 工业设备阻尼器,客户集中于核电企业(中国H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H集团有限公司等)等,均属G *J机密)?那有无可能是因为华为定制的相关产品也涉及相关保密需求而不做日常公告出来?这点需要投资者判断甄别的。
四、收购进展情况
目前暂未有任何公告出来,但从半年报中提及的该事项来看,基本默认是在履行推进中。
并且按照6月17日,李涛等与东创签订的《股权收购协议》公告约定,50-70个工作日内完成尽调并转款90%,目前已过去50个工作日,没消息就是好消息,说明尽调随时完成甚至已经完成。(参考汇心创智对DMS的收购情况,5月22日签订收购协议,8月26日公告工商变更,都是完成了工商变更后才正式公告的,期间也是一点消息没有(除了官网7月25日正式签订收购协议外))。
故推测最迟9月16日,震安科技就会有收购进展甚至是工商变更完成公告出来。
五、购买震安科技控股权的动机
个人觉得震安科技资产注入东创资产机会还是非常大的,毕竟大股东深圳东创2019年就打算卖给科创xin源,只是后面双方没谈妥吹了而已。
而如今6月17日深圳东创卷土重来,签约收购震安科技18%股权(6亿多收购款很大可能已支付),且在7月18日增加资本注册金。显然经过几年发展,东创早已不是小虾米,已大大超越从前,怎么可能玩小的呢,肯定打算玩把大的。
很显然它的目的就是冲着资产注入震安科技,达到借壳上市的目标,因此迫切性会比一般重组收购都要强!
时间方面,DMS是5月22日签订收购协议,8月26日发布半年报时公告工商变更成功的。而震安科技6月17日是签订收购协议,由于8月29日半年报无公布工商变更情况,故推测大概率9月中旬左右公布。
六、总结
这几天的震安科技的孱弱走势,感觉是由于大盘微盘股走弱,且震安前段时间上涨过多有调整需求,叠加部分资金顾虑半年报业绩太差而导致的大幅下跌,和收购进展无关。
另外经过一番搜查验证,基本可以确认收购震安科技的大股东深圳东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液冷行业早有布局,且通过高管华为背景,早已成为“华为热控产品核心供应商”,“中兴通讯主力供方”,并向比亚迪、长安、小鹏等新能源车的散热系统结构件,还和大疆、鲲鹏生态链等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东创的资金实力用6亿元收购震安科技绰绰有余。
并且在科创xin源2019年收购预案中,2020年至2022年东创精密(东创技术的前身)业绩承诺各年度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500万元、6600万元、7920万元,合计不低于20020万元。那么经过6年的发展壮大,东创技术的营收和利润也在大大提高,注入震安科技的资产空间可观,这也是机构小结中往500亿估值,对标液冷龙头YWK的依据。
同时结合震安科技是 A 股唯一专注于建筑减震的上市公司,以及其控股子公司常州格林是国内唯一持有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全系列核级液压阻尼制造、设计许可证的单位,面向国内所有核电站提供阻尼器等产品的性能鉴 定、检修以及更换服务。
故针对震安科技当前65亿的盘子,超级大机会注入东创资产,尤其是液冷业务,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以及两个“A股唯一性”,虽说不敢按机构预计的500亿估值,但我觉得200亿市值是非常合理的。
最后,按现在牛市行情以及液冷板块爆火推断,资金不会等到公告那一刻才来炒作深圳东创(华为热控产品核心供应商)注入震安科技的事,一般提前启动。
所以你觉得现在布局震安科技值得吗?
以上仅为个人逻辑推测,不做投资建议,请注意风险。$震安科技(SZ300767)$ $英维克(SZ002837)$ $思泉新材(SZ3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