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李子奥
 · 山东  

$中远海控(01919)$ $中远海控(SH601919)$ $比亚迪股份(01211)$ 我们将围绕“中美高级会谈可能取消301关税对中远海控的利好”这一核心事件,并深入探讨“做空优质央国企没有好下场”这一命题,通过详尽的历史事例和深度分析来展开论述。
本文将分为以下章节:
引言:时代的转折点——从贸易战到对话核心焦点:中远海控——为何它是301关税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1 中远海控的战略地位:国之重器,全球航运巨头
2.2 301关税如何精准打击了中远海控?
2.3 关税取消的预期:修复、复苏与价值重估
迎头痛击:做空者的逻辑谬误与致命陷阱
3.1 做空者的常见论调(以中远海控为例)
3.2 为何这些论调在优质央国企面前往往失效?
历史的审判:做空优质央国企的经典失败案例案例一:2003-2008年,做空中国石油(0857.HK/601857.SH)——“亚洲最赚钱公司”的逆袭案例二:2006年,做空中国建筑国际(3311.HK)—— “浑水”的第一次滑铁卢案例三:2012年,做空中国恒大的首次失败——并非所有空头都笑到最后案例四:2017年,做空中国宏桥(1378.HK)—— “杀手”的折戟与央企的韧性案例五:2020年,做空华润燃气(1193.HK)—— 基本面的终极胜利案例六:历次A股熊市中做空国有大行的失败尝试—— “国家队”的定海神针深层解析:做空央国企为何屡屡失败?—— 超越财务报表的八大维度未来展望:在新发展格局下,央国企的投资价值与做空风险结论:与国运共舞,而非逆势做空1. 引言:时代的转折点——从贸易战到对话

2018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依据所谓的“301调查”,对中国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贸易战,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了最高达25%的关税。这不仅重塑了全球贸易格局,也给无数中美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压力。其中,全球航运业作为国际贸易的“毛细血管”,首当其冲,受到了直接且剧烈的冲击。
数年过去,世界已截然不同。全球经济在疫情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频发,高通胀成为多国心头大患。对于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言,持续的对峙与摩擦成本已高昂到难以承受。因此,近期即将举行的高级会谈被赋予了极高的期待,市场普遍预期双方将就削减甚至取消部分301关税达成共识。
这一预期的转变,对于在贸易战中受损严重的行业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其中,中国远洋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控,601919.SH/1919.HK) 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集装箱航运物流企业,被视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其股价和业绩预期,正随着关税取消的乐观情绪而悄然生变。
与此同时,市场上始终存在一些试图做空中国优质央国企的力量。他们或许基于短期的周期性波动、或是对中国体制的误解、亦或是纯粹的投机博弈,试图从这些企业的股价下跌中获利。然而,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做空兼具强大基本面、战略重要性和国家支持的优质央国企,往往是一项风险极高、胜算极低的“危险游戏”。本文将结合中远海控的当下情境,并通过回顾历史上那些做空央国企的经典失败案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2. 核心焦点:中远海控——为何它是301关税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1 中远海控的战略地位:国之重器,全球航运巨头

中远海控并非一家普通的上市公司。它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COSCO SHIPPING)的核心成员,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总部位列世界500强。其业务涵盖:
集装箱航运:通过旗下东方海外(OOCL)和中远海运集运,运营着一支规模居世界前列的集装箱船队,航线覆盖全球。
港口码头:投资并运营国内外多个重要港口节点,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上海洋山港等,形成端到端的物流网络。
综合物流:提供全面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在战略层面上,中远海控保障着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对外贸易物流命脉,是国家经济安全、资源运输安全和供应链自主可控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地位决定了其背后蕴含着超越纯粹商业利益的战略考量。
2.2 301关税如何精准打击了中远海控?

301关税对中远海控的负面影响是多重且直接的:
货量抑制:高关税直接增加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削弱了其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导致部分订单转移或消失。贸易总量的波动和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航运公司的货载量。
航线与成本扰动:为规避关税,部分供应链被迫重组,一些生产环节转移至东南亚等地,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流向(如中美航线),导致航运公司需要重新调整运力部署,增加了运营复杂性和成本。
市场情绪与估值压制:贸易战带来的宏观不确定性笼罩整个市场,航运作为强周期行业,其估值受到严重压制。投资者担心全球贸易的“黄金时代”终结,给予航运股极低的估值倍数。
因此,在贸易战期间,尽管中远海控在疫情期间因运价飙升而业绩暴增,但其长期估值始终被贸易战阴霾所笼罩。
2.3 关税取消的预期:修复、复苏与价值重估

一旦301关税取消或大幅削减,上述压制因素将发生根本性逆转:
货量复苏: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将迅速恢复,被压抑的贸易需求有望释放,中美航线货量将迎来确定性增长,直接增厚中远海控的营收。
供应链优化:稳定的贸易环境将促使全球供应链回归效率最优模式,中远海控作为核心承运人,其网络效率和议价能力将得到增强。
估值修复:最大的不确定性消除,市场将重新评估全球贸易的长期前景。中远海控的盈利能力将从被视为“周期性峰值”重新定义为“新常态下的稳定收益”,其估值水平(市盈率、市净率)有望迎来历史性的修复和重估。
这正是市场将其称为“超级利好”的原因。它不仅仅是短期业绩的刺激,更是长期逻辑的根本性扭转。对于做空者而言,他们押注的是贸易战持续、中国贸易优势削弱、公司盈利下滑。关税取消的预期,正是对其核心逻辑的“迎头痛击”。
3. 迎头痛击:做空者的逻辑谬误与致命陷阱

做空中远海控或其他优质央国企的论调通常围绕以下几点:
“周期顶点论”:认为公司当前的高盈利是行业周期的顶点,不可持续,未来必将暴跌。
“债务黑洞论”:夸大公司的负债水平,臆测其存在隐藏债务或资金链断裂风险。
“治理缺陷论”:指责国企效率低下、管理不善、关联交易不透明。
“国家干预悖论”:一方面认为国家支持是“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又认为国家会在企业困难时袖手旁观。
“估值泡沫论”:单纯以当下的市盈率、市净率与历史或其他行业对比,认为股价严重高估。
这些论调的致命缺陷在于:
静态视角:忽视了企业应对周期的能力、国家逆周期调节的意志以及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如航运业集中度提升,周期性减弱)。
低估战略资源:忽视了央国企在获取银行贷款、政策支持、国家项目等方面无与伦比的信用优势和资源获取能力。
混淆“大企业病”与“系统性风险”:将管理效率问题错误地等同于生存危机。
误解“中国模式”:无法理解在中国,大型国企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战略的延伸,其背后是强大的国家信用和资源动员能力作为后盾。
4. 历史的审判:做空优质央国企的经典失败案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下案例鲜活地展示了做空力量如何在中国优质央国企的铜墙铁壁前撞得头破血流。
案例一:2003-2008年,做空中国石油(0857.HK/601857.SH)——“亚洲最赚钱公司”的逆袭

背景:中国石油是中国的油气巨头,但在上市初期,国际投资者对其缺乏了解,认为它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且面临油价波动的巨大风险。在2003年至2005年间,其H股股价长期在1-2港元区间徘徊,是著名的“大烂臭”(大盘、烂股、臭股价)。
做空逻辑
公司治理不透明,成本控制差。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不可持续。
油价已处于高位,即将暴跌,公司盈利将大幅下滑。
过程与结果
做空者忽视了几个关键因素:
国家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对石油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中石油作为垄断主体,是确定性的受益者。
油价的超级周期:在全球经济增长和地缘政治的共同推动下,国际油价从2003年的30美元/桶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147美元/桶。
价值重估:随着业绩爆炸式增长(2007年净利润超1450亿元,成为“亚洲最赚钱公司”),市场意识到其国有资源的巨大价值和垄断地位的威力。
中石油H股股价从2003年的低点1.2港元左右,一路暴涨至2007年的20港元以上,涨幅超过15倍。无数做空者被轧空至爆仓,损失惨重。这一案例深刻地教育了市场:不要做空一个拥有垄断性战略资源且背靠全球最大增长市场的国家企业。案例二:2006年,做空中国建筑国际(3311.HK)—— “浑水”的第一次滑铁卢

背景:2011年,以做空中概股闻名的浑水公司(Muddy Waters)将其矛头指向了另一家中国公司——嘉汉林业,并大获成功。但在那之前,其创始人卡尔森·布洛克(Carson Block)早在2006年就曾尝试做空一家中国国企——中国建筑国际。
做空逻辑
布洛克当时认为中国建筑国际存在财务造假,其项目价值和盈利能力被严重夸大。他发布了做空报告并建立了空头头寸。
过程与结果
然而,这次做空彻底失败。
公司迅速澄清:中国建筑国际管理层迅速、有力地回应了所有质疑,提供了详实的证据证明其业务的真实性和财务的健康性。
市场信任国企资质:投资者普遍相信,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其财务审计和合规标准远比普通民企严格,造假动机和可能性极低。
股价不跌反升:在做空报告发布后,中国建筑国际的股价并未下跌,反而在强劲的基本面和公司回应支撑下持续走强。
布洛克不得不认亏平仓。这次失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做空一家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治理相对规范的国有企业,远比做空一家民企要困难得多。他后来将做空目标转向了治理结构更复杂、透明度可能更低的中概民企。
案例三:2012年,做空中国恒大的首次失败——并非所有空头都笑到最后

背景:请注意,恒大如今已爆雷,但回溯至2012年,情况完全不同。当时美国做空机构香橼(Citron Research)发布了一份长达57页的报告,猛烈攻击恒大地产(3333.HK),指控其“资不抵债”、“利用会计手段掩盖巨额亏损”、“以贿赂手段低价获取土地”等。
做空逻辑
香橼试图用剖析美国公司的方式剖析恒大,认为其庞氏骗局即将破裂。
过程与结果
这次做空引发了巨大风波,恒大股价单日暴跌20%。然而,结局却并非香橼所愿:
雷霆反击:恒大董事长许家印亲自带队,在第二天举行了全球投资者电话会议,逐条驳斥香橼的指控,态度强硬,信息量大。
巨头站台:一批国际顶级投行(如德意志银行、美银美林)发布研报,支持恒大的基本面,认为香曲解了中国的房地产会计规则。
抄底资金涌入:许多投资者认为香橼的报告过于夸张,反而视下跌为买入机会。
监管介入:香港证监会随后对香橼展开调查,并最终在2014年裁定其报告内容虚假具误导性,禁止其创始人安德鲁·莱夫(Andrew Left)在香港市场交易5年。
恒大股价在短暂暴跌后迅速反弹,并在随后几年里创下历史新高。这次做空的失败表明,即便对于民企,当其与地方经济深度绑定、且拥有强大公关和资本动员能力时,做空也绝非易事。 而对于根正苗红的央国企,其反击能力和获得的支撑只会更加强大。
案例四:2017年,做空中国宏桥(1378.HK)—— “杀手”的折戟与央企的韧性

背景:中国宏桥是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商之一。2017年,另一知名做空机构 Emerson Analytics 发布报告,指控其通过虚报电力、氧化铝成本等方式,夸大了其利润规模高达200亿元。
做空逻辑
通过横向对比同行,质疑其成本不可能如此之低,推断其财务数据必然造假。
过程与结果
股价应声暴跌,公司紧急停牌。然而,故事的发展再次出乎做空者意料:
坚决否认:中国宏桥强烈否认所有指控,并指控报告存在事实错误和误导性结论。
国资出手: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刻,具有国资背景的信达资产火线驰援,宣布战略入股,为公司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用背书和资金支持。这一举动明确向市场传递了信号:国家不会坐视行业龙头因恶意做空而陷入困境。
行业自救:铝业同行也纷纷发声支持,展现出行业共渡难关的态势。
复牌回升:在经过详细的内部审查和引入战投后,中国宏桥复牌,股价虽经历波动,但最终企稳并逐步恢复。做空者并未能将其置于死地。
此案例经典地体现了 “国家队”作为白衣骑士的救援能力。对于关系到地方就业、产业稳定和全球定价权的行业龙头,其系统重要性决定了它很难被单一的做空报告击垮。
案例五:2020年,做空华润燃气(1193.HK)—— 基本面的终极胜利

背景:2020年,一则关于中国城市燃气管道资产将被国有化的市场传闻流出,导致整个燃气板块股价大跌。华润燃气作为行业龙头,也受到重创。
做空逻辑
投资者担心国家政策会侵蚀燃气公司的核心资产和未来盈利能力,于是纷纷抛售或做空。
过程与结果
做空者再次误判:
政策澄清:相关部门很快澄清了传闻,表示改革旨在实现管输环节的公平开放,而非无偿国有化,消除了市场的最大恐慌。
基本面强劲:华润燃气的基本面极其扎实:业务具有区域垄断性,现金流稳定充沛,需求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增长。短期的政策扰动无法改变其长期的盈利模式。
估值修复:恐慌情绪过后,市场意识到错杀了一家优质公司,资金迅速回流,股价不仅收复失地,并继续创新高。
这个案例说明,对于业务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具有公共事业属性的优质央国企,短期的政策噪音或市场误读带来的下跌,往往是长期投资者买入的良机,而非做空的机会。案例六:历次A股熊市中做空国有大行的失败尝试—— “国家队”的定海神针

背景:在A股市场的多次熊市周期中(如2008年、2015-2016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价经常成为空头攻击的目标。做空理由无非是“坏账率飙升”、“盈利下滑”、“房地产泡沫破裂冲击”等。
做空逻辑
认为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将最终引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过程与结果
每一次,做空者都失败了:
隐含的国家信用:中国的国有大行本质上并非纯粹的商业机构,而是执行国家货币政策、稳定金融体系的工具。市场深信,一旦出现任何系统性风险苗头,国家必将无条件注入流动性、剥离坏账(如同历史上的AMC模式)、提供隐性担保。“大而不能倒”在中国是绝对的真理。“国家队”直接入市:在2015年股灾期间,证金、汇金等“国家队”资金直接入市购买银行股等权重股,有效托住了指数,稳定了市场信心。做空力量在与国家资本的正面较量中毫无胜算。
极高的分红率:国有大行常年维持高比例现金分红,为股价提供了极高的股息率保护垫。当股息率超过5%甚至6%时,长期配置资金会持续涌入,封杀了股价的下跌空间。
这些案例反复证明,做空中国金融体系的基石,等同于做空中国的国运,其成功率微乎其微。5. 深层解析:做空央国企为何屡屡失败?—— 超越财务报表的八大维度

从以上案例可以总结出,做空央国企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做空者的分析框架过于依赖财务模型和短期逻辑,而忽视了八个更为关键的维度:
国家战略意志:央国企是实现国家产业政策、科技自强、供应链安全的核心抓手。其生存与发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系统重要性:许多央国企关乎国计民生、金融稳定、能源安全和就业市场,具有“系统重要性”。国家绝不会允许其无序失败。
无与伦比的融资能力:享有来自国有银行的极低利率贷款和几乎无限的信贷支持,融资渠道畅通无阻。
政策资源倾斜:在获取特许经营权、土地、矿产、频谱等稀缺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逆周期调节工具:在经济下行期,它们往往是国家进行逆周期投资、托底经济的重要工具,业务量反而可能获得保障。
行业整合主导者:在行业低谷期,国家常推动以央国企为主导的行业整合,淘汰竞争对手,使其强者恒强。
社会与政治责任:其决策不仅基于商业利益,还综合考虑社会稳定、政治责任等因素,这使得其行为模式难以用西方公司治理理论预测。
估值重估的潜力:随着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特估”)的提出,市场正在重新认识央国企的价值,其长期被低估的资产、品牌和战略价值正得到重估。
6. 未来展望:在新发展格局下,央国企的投资价值与做空风险

当前,中国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央国企的角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在攻克“卡脖子”技术、发展高端制造中肩负重任。
一带一路”的领头羊:如中远海控、中国建筑、中国中铁等,是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力量。
“中特估”的核心载体:资本市场正在重新发现并定价央国企的长期价值和稳定分红能力。
对于中远海控而言,即使不考虑关税取消的短期利好,其作为全球航运龙头、保障供应链安全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其长期价值。做空这类公司,无异于逆时代潮流而动。
7. 结论:与国运共舞,而非逆势做空

即将到来的中美高级会谈及其可能带来的301关税取消,只是中远海控价值重估的一个催化剂。其真正的价值根基,在于其全球性的行业地位、难以复制的网络优势,以及背后所代表的国家战略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照出了做空中国优质央国企的惨淡结局。从“亚洲最赚钱”的中石油,到绝地反击的中国宏桥,再到稳如磐石的国有大行,案例无不表明:这些企业深度嵌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网络,与其将它们视为单纯的商业实体,不如将其视为中国模式的具体化身。
做空者失败的根源,在于其试图用纯粹的市场经济和财务分析工具,去解构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的实体。他们低估了国家的决心,误判了企业的韧性,也误解了中国的制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试图逆势做空,不如深入理解中国的发展逻辑,识别出那些真正具备长期战略价值、管理持续改善、且受益于国家发展方向的优质央国企,与之共同成长。因为做空一家优质央国企,很多时候,就是在做空一个国家的未来。而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