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Adatam
 · 美国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大模型的价值传播链,当下最稀缺的资产无疑是算力,基础模型。因此芯片商(英伟达博通美光等),云厂商(微软,甲骨文,谷歌等),基础模型商(OpenAI,Antropic)抓住了绝大部分当前的价值,从市值/估值的暴涨中可以体现,除非上述基建外,另外跑出来的就是代码赛道了,cursor及其竞品今年彻底出了圈,几乎成为了工程师必备的工具。
反观SaaS类公司今年股价表现比较惨,大多数公司依然还在探索AI相关的产品市场匹配,尤其是基于工作流的公司如SalesforceWorkday,增速依然在下滑中。其实非常好理解,客户更愿意把资源花在AI上,而不是传统软件上/云迁移。
我在Q2看了一些公司的财报和产品线更新,说实话大部分产品没有让我觉得眼前一亮,距离Agent自主完全执行还有很长距离,我不认为现在的传统功能加个简单AI就能值20美金一个月一人的席位费,这对于千人公司就是一月2万美金的支出。要是对于每个要用的SaaS应用都买个席位,那开支也不小。
至于要多久跑出来,这个无法预测,大家都是在探索,就连我自己也在探索能不能利用AI做数据工程agent,技术挑战很大。我理想效果是产品经理/分析师给个分析需求,这个agent可以自主查阅数据库写代码测试然后部署生产管线生成每日报表,很难。
但是就在众多SaaS企业摸索产品的过程中,我判断以下三个方向是共性的,且会在下一阶段获取到市场需求
1. 存储(storage)对于非结构化和向量化数据存储,代表是$MongoDB(MDB)$
2. 安全/隐私/合规(securit/privacy/compliance )对于ai应用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我觉得这点对于toB企业还是很重要的,代表是$Cyber-Ark软件(CYBR)$
3. 观察(observability)对于ai应用的观察和诊断,对于ai做出的决策和行为可溯源然后迭代提升,这里面代表是$Datadog(DDOG)$
我之后还要再深挖并且跟踪他们的产品更新来验证我的判断
#美股##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