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负极材料核心类型与技术特点
1. 石墨类负极
天然石墨:
特点:理论比容量340–370 mAh/g,成本低,但首次效率低(~80%),溶剂共嵌入易导致层状结构剥离。
应用:消费电子(3C领域为主)。
人造石墨:
特点:通过石油焦/针状焦高温石墨化(2800℃)制成,结构均匀,循环寿命>2000次,首次效率>90%。
应用:动力电池(占负极市场70%以上)。
2. 硅基负极
技术路线:
硅碳负极:纳米硅颗粒包裹于碳基质中,容量400–600 mAh/g,体积膨胀率降至30%(纯硅为300%)。
硅氧负极(SiOx):氧化亚硅复合石墨,容量450–500 mAh/g,体积膨胀<50%,循环性能更优。
优势:理论比容量4200 mAh/g(石墨的10倍),快充性能好,资源丰富。
二、生产工艺流程与核心工艺
1. 人造石墨制备
原料破碎-->机械磨粉-->造粒包覆--> 高温石墨化--> 筛分整形
核心工艺:
粉碎:原料焦破碎至适合后续工艺的粒径。
造粒:将二次颗粒进一步细化,形成均匀的细粉(6-10μm)。
石墨化:碳原子转化为有序的石墨晶体结构。
2. 硅基负极核心工艺
硅源→热分解→无定型纳米硅+多孔碳骨架→气相沉积硅碳→CVD炉碳包覆
核心工艺:
硅纳米化:球磨法/超声分散法制备纳米硅颗粒(<100nm)。
复合包覆:CVD法碳包覆、石墨烯掺杂抑制体积膨胀。
结构设计:多孔硅、核壳结构提升导电性。
三、主要厂商与供应格局
2025年全球头部企业布局
注:中国负极产能占全球70%以上,海外扩产加速(如贝特瑞印尼基地)。
主要厂商:
四、硅碳负极技术难点与突破方向
核心挑战
1.体积膨胀率高
硅在充放电过程中膨胀率超300%,导致颗粒粉化、电极结构破坏,循环寿命骤降。
高硅含量(>15%)应用时膨胀问题更突出,限制能量密度提升,导致目前技术硅含量10%以下。
2. 首次库伦效率(ICE)低
硅表面SEI膜反复破裂再生,消耗大量锂离子,首效仅70%~85%(石墨>95%),降低电池实际容量。
3. 成本居高不下
CVD法硅碳负极价格约50万元/吨(人造石墨仅2万/吨),主要因多孔碳(树脂基达50万/吨)和硅烷(10万/吨)成本高。
设备投资大(百公斤级CVD反应器尚未量产)及工艺复杂(如流化床放大困难,且硅烷高毒高爆易出事)进一步推高成本。
4. 配套材料不成熟
现有粘结剂、电解液无法适配硅碳负极的高膨胀特性,需开发专用辅助材料。
2025年硅碳负极创新方向
1. 结构设计创新
多孔碳骨架+CVD沉积——在多孔碳孔隙内沉积纳米硅(5-10nm),利用孔隙缓冲膨胀。
案例:杉杉科技球形硅碳产品耐压性提升3-5倍,表面褶皱结构增强电解液浸润;贝特瑞第六代硅碳产品通过此技术将膨胀率压缩至<20%,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大关,首效>90%。
核壳/梯度包覆结构
案例:华东理工大学的“硅核+碳纳米纤维壳”结构,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77%→86%,逼近石墨水平(95%)。
2. 工艺优化
气相沉积(CVD)主流化:
璞泰来通过单炉产能提升(20kg→100kg)和国产设备降本,成本压缩至22万元/吨。例如:贝特瑞(5000吨/年)、璞泰来(2025年投产1.2万吨)。
预锂化技术:
氟化锂-草酸锂复合SEI膜技术将首次库伦效率从75%提升至88%,逼近石墨水平(95%),并降低界面阻抗50%。
· BTR多孔结构及双重碳修饰技术·
3. 材料性能突破
4. 降本路径明确
硅烷气价格跳水:从24万元/吨(2023年)降至7-10万元/吨(2025年)
多孔碳成本大降:生物质基多孔碳价格降至3-15万元/吨(原树脂基高达50万元/吨)
设备国产化:100kg级流化床量产,良率升至95%,设备折旧成本降40%。
五、价格动态与成本结构
成本分析:
人造石墨:原材料(焦类)占比50%,石墨化加工费0.87万元/吨。
硅基负极:纳米硅粉成本占比超60%,规模化生产后成本有望降30%。
六、未来格局:石墨与硅碳的共生时代
尽局管硅碳负极优势显著,专家预测未来将形成“石墨保基本盘,硅碳攻高端” 的互补格局:
石墨负极:凭借1.6万元/吨的成本优势和6000次循环寿命,仍主导中低端市场
硅碳负极:以10倍能量密度、快充性能提升30%、低温适应性增强15-20% 三大优势,锁定高端市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明确指出:“当前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要聚焦以硫化物电解质为主体,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的技术路线。”据预测,到2027年全球硅碳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将达600亿元,2030年需求量将达到16.23万吨。
· 欧阳明高谈高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鹿山新材(SH603051)$ $璞泰来(SH603659)$ $翔丰华(SZ300890)$
【本文原创: GZH 科学让我给你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