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股的价值投资

用户头像
只买消费垄断
 · 江苏  

我们先看几个历史案例
1994年的四川长虹
1993年四川长虹利润4亿。1994年上市市值39亿。当时市盈率就10倍。但是随着彩电的农村和城市渗透率快速提升,行业市占率30%的四川长虹利润快速发展,从1993年的4亿利润暴涨到1997年的26亿,连续高增长导致其股价也水涨船高,市值从40亿暴涨到1997年的660多亿,3年暴涨16倍。大佬王文和林园在那轮大牛市中都是底部买入,王文甚至赚了超过10倍。
2004年的伊泰B
2004年,某投资大佬和伊泰公司的董秘在深圳吃了顿饭,这顿饭局价值几十亿。当时这个公司市值12亿,年利润4亿。只有3倍市盈率。董秘透露,未来几年公司产能要扩张5倍。即使煤炭价格不涨,公司利润也要干到15亿。当时12亿市值。动态市盈率不足一倍。因此某投资大佬12亿市值全仓+杠杆这个股票。到了2012年,公司利润涨到80亿(煤炭价格也暴涨,量价齐升),市值涨到800亿。大佬赚了100倍全仓退出(上了杠杆)。(从外资手里接盘了12亿市值的公司股份,800亿市值又卖回给了外资,有点意思)。
2005年的云南铜业
2003年到2004年,云南铜业利润分别是1亿,2.28亿,2005年云南铜业股价只有3块多钱,市值才15亿,按照2004年的业绩,只有7倍多市盈率,同时利润100%高速增长。2005年铜价全年期货暴涨40%,从3000美元每吨暴涨到4400美元每吨。受益于云南铜业产能大幅扩张和国际铜价上行,云南铜业前景无量。
结果到了2007年,铜期货涨到了8000美元/吨,叠加云南铜业产能扩张翻倍和边际成本递减效应,其利润增长和收入增长并非同步,因为成本相对固定,所以其利润2005年为3.85亿,2006年7.5亿,2007年23亿,连续多年利润翻倍增长,导致其股价暴涨,从3块多涨到100元。市值从15亿涨到500亿。市盈率从7倍涨到20倍。股价2年暴涨30多倍。
2004年的驰宏锌褚.
2004年,这个公司上市。当时市值只有4亿。2003年利润为4000万。市盈率只有10倍。2003年到2007年,全球经济发展带动有色金属需求大增,锌的主要用途是生产镀锌板和黄铜等,中国的钢铁和电力等行业快速发展,拉动锌的消费量大幅增长,锌价格持续走高,2006年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锌期货暴涨133%,2007年铅的价格暴涨106%,叠加公司产能快速扩张,以及公司积极收购产能,公司的利润在2004年近6000万,比2003年涨了60%,动态市盈率只有7倍。当时大盘也在低位。如果当时买入,后来2005年,公司利润1.3亿,同比翻倍;2006年,利润5.5亿,同比增长4倍;2007年,年利润13亿,同比又暴涨150%,所以其市值从4亿暴涨到450亿,3年股价暴涨110倍。利润暴涨30倍。
2018年的隆基绿能
2015年,隆基绿能年利润只有5亿。市值才100亿。看起来20倍市盈率,并不便宜。但是光伏行业经历多年熊市之后,迎来了牛市的迹象。2016年,其利润暴涨3倍到15亿,2017年又暴涨到35亿,2019年55亿,2020年达到87亿,利润的连续暴涨,其股价市值也水涨船高,从2015年的100亿涨到了2021年的5500亿。 6年股价暴涨近60倍。也是得益于公司主营业务的量价齐升。
2016年的兖州煤业
2016年,兖州煤业港股市值在170亿,利润在20亿。市盈率才8倍。之后2017年,利润暴涨到67亿,2018年,113亿,2021年,188亿,2022年,390亿,利润6年暴涨20倍。其市值也从170亿暴涨到2022年巅峰时期的近3000亿,6年暴涨近20倍。2016年看,未来6年动态市盈率不到0.5倍。所以股价才暴涨20倍。不过市值巅峰期,其市盈率也就7倍。大佬王文又一次底部买入,据说2022年,其一年分红都已经覆盖了当年买入成本。
2016年的中远海控
2016年,中远海控港股市值才300亿,利润50亿。市盈率只有6倍。到2022年,利润暴涨到1000多亿,市值最高涨到3000多亿。股价暴涨10几倍。即使在股价历史高点,市盈率也只有3倍。这个是由疫情期间航运价格反常暴涨所决定的。市场认为其年利润1000多亿很难持续。
从以上这些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周期股要赚大钱,需要几个条件。
1.公司主要产品期货价格低迷,未来有望供不应求期货价格暴涨。
2.公司主营业务产能在持续扩张,未来有望营收和利润量价齐升,利润暴涨。
3.公司现在市值很低,未来3-5年之后有望利润连续翻翻暴涨,年利润会超过现在的市值。
如果符合上述3个条件,那么有望成为10倍甚至百倍大牛股。
以上案例,涨幅看,长虹,15倍。两个煤炭,一个20倍一个60倍。两个矿,一个30倍一个110倍。新能源,60倍。航运,10倍。
当下心连心化肥公司貌似符合这些条件。
这里简单讲下这个公司的投资逻辑。
1.公司老大从1994年开始做化肥,当时公司还是河南新乡一个乡的乡长,同时兼乡化肥长厂长。公司老大当年40岁,用了31年时间,把公司产能从6万吨扩张到600万吨。31年产能扩张百倍,成为行业产能第四的龙头之一。
2.当下公司产能已经扩张到年近700万吨,未来5年,随着新疆,江西,河南,广西新的产能的陆续投放,公司尿素+复合肥产能有望突破1400万吨。未来5年产能翻倍。
3.尿素期货当下1700/吨,历史最高是疫情期间的3300/吨。当下尿素期货在历史低位。从历史上看,每次科技股高位的时候,大宗商品期货都在低位。公司尿素生产成本在1250元/吨。假设未来5年期货重新回到3300, 那么公司每吨盈利2000元,产能1400万吨,利润要做到200--300亿。当下市值才50亿。
4.2024年公司年利润14.6亿。按照50亿市值,才3倍市盈率;2024年分红0.25元每股;公司承诺未来3年,每股分红不少于0.24元,按照当时4块港币的股价,股息率高达7%。这个还是在业绩最低点,而且只有22%利润分红的情况下的股息率。
5.公司2023年现金流26亿,2024年33亿,2025年40多亿,2026年50多亿,2027-2028年至少60多亿。资本支出看,2021年30亿,2022年25亿,23年40亿,24年50亿,25年到27年会逐年下降,而其现金流会逐年增加。现金流会覆盖资本支出。虽然有息负债200亿,账上现金才10几亿。这个也是市场给其极低估值的原因,但是化肥这个产品是一次性快销品,公司生产多少都能卖掉,有点类似牧原股份的猪肉,多少头猪都能卖掉,无非卖的便宜而已,所以公司的每年的现金流有保证而且产能逐年增加,资本支出逐年减少,有息负债也会慢慢减少,而且其资本投入是主动的资本投入,如果现金流有麻烦随时可以停止一段时间,类似牧原股份有钱盖猪圈没钱停几个月没关系;所以实际上公司业务并无风险。
6.公司产能按照当下速度3年之后会跃居行业第一。当下行业第四。前三名都是国企。都是那种吃饱躺平,账上大笔现金不作为的类型。而心连心在行业低谷期连续保持高负债高杠杆扩张产能。有点类似当年地产行业。国企躺平,民企连续拉满高杠杆狂奔,到2019年我们发现地产行业前三名都是民企,当然后来国家调控整个行业,地产前三强民企基本都凉凉了。我们判断国家对地产行业的强行调控不会发生在化肥行业。而且化肥的赚钱模式要好的多。
7.公司主营业务化肥,相当于农业的嘴巴股,其主要原材料是煤炭。煤炭是很多年前动植物的尸体沉淀而成的,化肥吃煤炭,庄稼吃化肥,牛羊吃庄稼,牛羊的奶又变成了奶粉,婴儿和成人都吃奶粉,最后几千万年之后我们又变成了煤炭。完成了逻辑闭环。
8.按照当下的产能扩张和尿素期货历史低点的数据,我们推测未来3年之后公司年利润大概率会超过50亿。那么50亿市值买入实际动态市盈率不到1倍。如果未来5年尿素期货3000和产能扩张都能顺利实现,公司利润有一定概率做到200亿,即使市盈率只给10倍,2000亿市值,50亿市值买入也是40倍股。
9.化肥行业的农用化肥和工业化肥需求还是年年增长的。供需缺口不大,过剩的部分可以出口消化

10.化肥行业竞争格局也是龙头市占率提升小工厂出清。类似养猪行业。心连心成本又行业最低。
当下周期股大牛市貌似刚刚开始,很多股票都是投资机会。比如天齐锂业,股价是高点零头,利润连续暴涨;期货连续暴涨;再比如中国铝业,其价格2007年60,当下虽然短期暴涨7块多,但是还是高点一成多,而且铝的库存过去10几年历史最低,期货又暴涨,中国铝业利润每年翻番增长,今年有望干到200亿,市值才1200亿,动态6倍市盈率,这些都有望将来成为下一个当年的云南铜业。周期股集体大牛市,很多好的标的。
最近2个多月,卫龙因为短期涨幅过大回调近40%,这个很正常。我们发现2005年到2025年,比亚迪股价涨了150倍,其中有20多次股价回调超过40%。2003年到2025年,贵州茅台涨了200多倍,其中有20多次股价回调超过30%。绝大多数人赚不到大钱,就是因为承受不了股价波动。暴跌的时候卖出,暴涨的时候又忍不住买入。
中国飞鹤因为上半年业绩暴雷,股价也短期暴跌。这个有点类似拼多多业绩暴雷之后的股价暴跌之后又暴涨, 中国飞鹤未来也会重复这个历史,股价也会从4.5重新回到6块多而且要创新高。历史上,所有业绩短期暴雷洗澡的好公司,股价暴跌之后都是再创新高;李宁,比亚迪,泸州老窖五粮液重庆啤酒等等等;历史上,大行业龙头,行业市占率比较低的时候,每次业绩暴雷+股价大跌,都是最好的买点,因为未来业绩股价都会创新高。参考过去20年的比亚迪,贵州茅台。
投资,要赚大钱,要门可罗雀的时候买,门庭若市的时候卖。无人问津的时候买,成交量巨大的时候卖。
注:文章作为作者投资逻辑思考记录,不作为投资推荐,投资有风险。

$中国飞鹤(06186)$ $卫龙美味(09985)$ $中国心连心化肥(0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