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元股份(SZ002805)$ 丰元股份(002805.SZ)作为传统草酸及锂电正极材料企业,近年来通过深度绑定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青能所),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布局。以下是其核心进展与规划的梳理:
⚙️ 一、技术布局与合作体系
1. 中科院青能所深度绑定
- 技术来源:依托青能所武建飞团队的核心技术,包括:
- 超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硫化锂正极能量密度超600Wh/kg(液态电池2倍以上),常温循环6200次容量保持率84.4%。
- 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达106,305 S/cm(媲美液态电解液),耐水性提升10倍(生产成本降低50%)。
- 研发平台:共建“中科丰元研究院”,由陈立泉院士(中国锂电池领域开拓者)担任院长,崔光磊研究员主导技术研发。
2. 前瞻技术储备
- 开发均质化锂钛锗磷硫硒正极材料,离子电导率提升1000倍以上,体积形变仅1.2%。
- 布局富锂锰基(LRM)正极材料,克容量≥250 mAh/g,适配固态电池高电压窗口(2-4.8V)。
⏳ 二、产业化进展与规划
1. 量产时间表
- 2025年8月:推出全固态电池试制样品。
- 2026年:建成10兆瓦时中试线,目标将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降至50万元/吨(当前250-300万元/吨)。
- 2027年:实现装车验证,推进小批量生产。
2. 产能与产业链协同
- 固态电解质:规划年产500吨生产线(2026年投产),可满足1GWh电池需求。
- 正极材料配套:现有磷酸铁锂产能22.5万吨,三元材料1.5万吨;富锂锰基材料规划安徽基地5万吨产能(2025年投产)。
- 参股公司:持有中科深蓝汇泽新能源4%股权,整合电解质-正极-电芯技术闭环。
3. 工艺突破
- 干法电极技术:活性物质占比95%(传统湿法仅80%),降本30%并提升倍率性能。
- 硫化物软包电池叠层工艺:解决大型车载电池制作难题,推动20Ah全固态电池生产线落地。
🔍 三、应用场景拓展
1. 高端验证场景
- 深海装备:“青能-I”固态电池系统(能量密度390Wh/kg,循环5000次)已应用于“万泉”号深海探测器,验证高安全性与极端环境适应性。
- 军工与航天:聚合物基刚柔复合电解质技术适配深海、深空场景,获国家级项目支持。
2. 车企合作
- 与清陶能源、比亚迪等合作推进车载电池路测,目标2027年量产装车。
- 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通过宁德时代验证,循环寿命达2000次,成本较进口产品低25%。
⚠️ 四、挑战与风险
1. 传统业务拖累
- 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亏3.89亿、2024年亏3.62亿),主因磷酸铁锂产能过剩(2024年行业开工率仅50%)。
- 产能利用率或低于20%,债务担保总额超净资产134%,现金流连续3年为负。
2. 技术产业化风险
- 硫化物电解质量产依赖工艺优化(如界面阻抗、空气稳定性),若2026年成本未能降至目标值,商业化可能延迟。
- 竞争对手如宁德时代、丰田自研技术可能反超。
💎 五、总结:技术豪赌的窗口期
丰元股份的固态电池布局是一场 “高赔率的技术豪赌”:
- 成功路径:若2026年硫化物电解质量产顺利,公司或凭借中科院技术独占性实现市值跃升(目标估值200亿元)。
- 失败风险:商业化延迟或资金链断裂可能使估值退守50亿元传统业务水平。
产业化规划关键节点
时间节点 目标进展 产业化意义
2025年8月 推出全固态电池试制样品 技术可行性验证
2026年 建成10兆瓦时中试线,电解质成本降至50万元/吨 量产经济性突破
2027年 实现装车验证和小批量生产 商业化落地起点
未来三年是其固态电池技术能否从 “实验室突破” 走向 “市场定义者” 的关键窗口,投资者需紧盯2025年样品验证与2026年成本控制的实际进展。$上海洗霸(SH603200)$ $石大胜华(SH6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