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庞大的制造业版图中,轮胎行业有着悲情英雄般的色彩。它技术过硬、产能全球第一、产品物美价廉,却在国际舞台屡屡成为被精准打击的对象,其故事是一部长达十几年的出海求生记。
首先得了解悬在出口企业头上的 “紧箍咒”—— 双反。“反倾销” 指若卖到他国产品比本国卖得便宜,就会被视作恶意低价,要被加征重税把价格拉回;“反补贴” 则是指控企业因政府特殊照顾有不公平成本优势,同样要加征重税,这让产品价格优势丧失。
中国轮胎行业成为双反大棒下常见 “怨魂”,一是因其产业庞大,关系众多就业岗位,欧美背后强大的工会组织是推动双反调查的积极力量;二是中国轮胎崛起太快,几十年走完别人上百年路,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对他国本土市场冲击巨大,如同高手扰乱江湖秩序般遭抵制。
以美国市场为例,2009 年之前是中国轮胎出口黄金时代,凭借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美国车库。但随后美国先是搞特保措施,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卡胎连续三年加征不同比例重税,2014 年又启动双反调查,裁定的反倾销、反补贴税率极高,如反倾销税率高达 14% 到 88%,反补贴税率超 116%,这堵 “墙” 几乎斩断中国轮胎对美出口生命线,出口量从高峰期四千多万条暴跌到 2020 年不足两百五十万条,萎缩超 95%,众多做美国市场的工厂陷入停产倒闭绝境。
不过,绝境中中国轮胎企业想出妙招,开启出海建厂大潮,到泰国、越南等地建厂,产品盖上当地制造的章,巧妙绕开双反税,美国从泰国、越南进口轮胎数量爆炸式增长,这不仅保住美国市场,还完成产业升级,从单纯产品出口迈向产能出海、全球化运营。
然而,刚开辟新航路,2025 年欧盟又对原产于中国的乘用车和轻卡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情况紧张,毕竟欧盟是全球最大轮胎替换市场之一,中国轮胎在其进口市场占比高达 60%,一旦双反大棒砸下,冲击堪称海啸级别。
但实际上,欧盟此举可能成中国龙头企业的 “神助攻”。欧洲本土轮胎工业虽有名企,但工厂多面临老龄化问题,设备陈旧、人工成本高、运营效率低,新增产能项目少且集中在东欧、扩产周期长,供给能力不断萎缩。欧盟若拒绝中国制造,会出现巨大市场真空,而中国有海外产能布局的企业能抓住机会。
形成全球兵工厂网络,这些海外基地能绕开欧盟关税壁垒,在欧洲市场供给短缺、价格飞涨时获利,双反调查成了行业大洗牌,淘汰中小轮胎企业,让龙头企业整合全球市场,迈向掌控全球供应链和定价权的王者之位。
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逻辑需迭代,不能仅看国内产能,要用 “全球化能力双筛法” 筛选企业。一筛 “广度”,看企业生产基地是否跳出东南亚,在欧美非等更具战略纵深地区布局,筛出有全球视野和执行力的第一梯队企业;二筛 “弹性”,看未来一到两年内谁的海外新增产能大、投产速度快,决定谁能最快吃到欧盟市场红利。
比如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的工厂优势明显,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森麒麟在摩洛哥的智能工厂代表行业出海最高水平,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赛轮轮胎在墨西哥建立桥头堡,规避贸易风险、享受产业链协同便利;中策橡胶构筑稳固的海外基地防御和进攻体系。
总之,中国轮胎行业已告别靠单一本土基地、低价内卷出口的时代,正开启全球化远征,而欧盟此次反倾销调查更像是宣告新时代来临的发令枪,这些轮胎企业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先锋旗舰,正向着星辰大海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