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创立的微创医疗是一家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于2010年9月在港交所敲钟上市。微创医疗在主攻心脏病10年后就开始延伸至其他领域,陆续覆盖了骨科、神经、医疗机器人、医美、康复等12个赛道。
在2020年的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微创医疗(HK|00853)$ 董事长常兆华豪言“微创是一家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
受集采等影响,自2021年微创医疗股价最高点72.85港元/股以来,股价一路下跌,截至目前累计跌幅超过90%,与曾经的高估值相去甚远。
自2020年以来连续亏损,更有扩大之势,亏损额分别为-12.48亿、-17.63亿、-30.40亿及-33.83亿元,累计亏损已超过百亿元。高昂的研发投入和频繁扩充产品线、并购活动使得公司资金压力不断上升。
2024年6月,微创医疗面临一笔4.48亿美元的可转债即将到期,加之年内还有2.95亿美元的短期债务待偿还,总计7.4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50亿元)。尽管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截至2023年年底为10.20亿美元,表面上足以覆盖短期债务,但在连续亏损、巨额研发和营销支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这笔到期债务成为一颗隐患,促使公司不得不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暂时化解危机。
为缓解偿债压力,微创医疗于2023年4月5日,从高瓴资本等机构处获得最高2亿美元的融资,同时还将获得3亿美元的信贷支持,以偿还即将到期的4.48亿美元可转债。具体融资安排中,原贷款人同意提供1.5亿美元的可换股定期贷款,年利率5.75%,并可额外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额度。
此次融资中,高瓴资本及相关机构成为主要资金提供方,此前高瓴资本在2020年已以每股13.5港元大举增持微创医疗股份,并进一步通过定增方式获得额外持股。
此次“输血”并非无条件支持,微创医疗必须由研发导向转为业绩导向,承诺2024年底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2025年中亏损不超过1亿美元,以及2026年中和年底分别实现至少4500万美元和9000万美元的盈利,否则贷款人有权要求提前还款。对赌协议为公司未来业绩设置了严格门槛,也大幅提升削减成本的重要性。
微创医疗缩减研发支出和人员数量,2023年,公司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和精简管理,员工总数由8230人减少了1205人,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8.5%,研发费用也实现了9.6%的同比下降。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进一步下降38.6%,研发费用率从39%降至21%。
2024年微创医疗(00853.HK)实现收入近8.45%的同比增长,净亏损同比收窄超过58%,降至不超过2.14亿美元。2024年的业绩对赌过关。
但在2021年的C轮融资中,微创心律与高瓴签订“对赌协议”,微创心律如果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者微创心律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市值少于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6.7亿元)且微创心律所得款项总额少于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67亿元),均会面临赎回风险。目前此项对赌基本失败,微创医疗似乎在筹集资金应对赎回,进展静待公告。
不过微创医疗几家子公司表现比较好
微电生理(688351.SH)于2025年1月24日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母净利润达4700万元至5600万元,同比增长726.23%至884.44%;扣非净利润预计为470万元至56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市场推广的成功以及成本控制策略的优化。此外,公司在精准市场定位及资源配置上的改进,使得盈利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标志着其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目前微电生理主力产品包括:压力感知导管和冷冻消融系列产品等。其中压力感知导管于2022年底获批上市,是国内首款此类产品,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完成近3000例手术。上半年,新产品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20%,推动公司国内市场营业收入增长超过45%,为业绩增长主要启动。受集采降价和新产品初期成本较高影响,微电生理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有所下降,但在三季度出现改善。
微创脑科学$微创脑科学(02172)$ 预计2024年度净利润达2.6亿至2.7亿元,同比增长约75%至100%。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因素包括医院覆盖率的扩大及市场份额的提升,海外业务收入实现翻倍增长,整体收入预计实现双位数增长。此外,公司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实施成本节约措施,提升了运营效率,使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微创脑科学产品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覆盖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三大领域。
微创机器人$微创机器人-B(02252)$ 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明星公司。1月24日,微创机器人宣布旗下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核心产品在2024年度累计综合订单量已超过100台。2月12日,公司宣布其图迈单臂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注册批准。在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图迈借助远程手术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与直觉外科的达芬奇系统进行差异化竞争。2024年,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同比提升16.28个百分点,国产品牌(微创医疗、康多、精锋医疗及术锐)正逐步缩小与进口品牌的差距,在县级医院市场更是占据主导。
心脉医疗(688016.SH)表现相对乏力,预计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875亿元至13.06亿元,同比增长0.02%至10.01%;归母净利润4.925亿元至5.41亿元,同比增长0.01%至9.86%。公司表示,受下半年市场环境变化、产品价格调整及推广策略变动的影响,全年销售额增速和利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心脉医疗是微创医疗旗下专注于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公司。
子公司表现各有千秋,同时财务压力相对较小,因此能够获得更高估值。截至目前,微电生理、微创脑科学、微创机器人、心脉医疗PB分别为5.61倍、3.3倍、73.33倍、3.01倍,而母公司微创医疗仅为2.58倍。微创医疗市值约141亿港元,甚至不及微创机器人220亿港元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