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报显示,平安好医生营收同比增长25.8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增187.85%
作者 | 刘亚杰
编辑 | 管东生
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大健康行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以顺应转变,平安好医生也不例外。
6月10日,平安好医生举行品牌焕新暨中国平安医健服务名片发布大会。自此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833.HK)品牌正式焕新为“平安好医生”,医健服务也推出了“家医主动护,名医零距离,就医全程管”的名片,为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体验迈出新一步。
“深耕10年,我们打造了一张守护数亿生命的健康之网。”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李斗表示,为织好这张“健康之网”,平安好医生搭建的APP平台,上线以来累计问诊量超过14.4亿人次,2.45亿用户中已有63%使用平安医健服务,2024年家庭医生完成1646万次问诊……十年如一日。
当这些价值凝聚在“医险协同,双向赋能”的发展模式,体现在到线、到店、到院、到企的“四到”服务,贯穿于全场景、全周期、全生态的“7+N+1”AI医疗产品矩阵中,平安好医生的故事似乎远没有结束,更像是刚刚开始。
用户的需求在改变,提供服务的逻辑与模式在改变,实现提质增效的外部工具也在改变……整个行业和市场没有原地踏步,倒逼平安好医生加入这场改变的浪潮中。
如今,表面上品牌焕新了,医健服务名片更新了,平安好医生的里子到底改变了什么?这些改变将会给这家公司带来怎样的结果?
壹 | “新名片”
面对大健康行业日新月异的改变,如何顺势而为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当前,中国老龄化进一步加深。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73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在内的众多慢性病,逐步成为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风险,致死人数已占到中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
在此背景下,普通人的健康意识与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正日益迫切。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为2547元,增长3.6%,以9%的支出比重,在各项消费占比中位于第五位。
“名医资源被海量基础疾病占据,没有挂错号、走错路,精准首诊的患者,在求医群体中的占比仅为26%。”正如平安好医生高级副总裁侯杰克所言,各类疾病频繁出现,人们愿意为健康支付更高成本,可是有限的医疗资源还不能高效匹配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全科医生密度为1.38人/万人口,到2023年已经提升至3.99人/万人口。即便如此,医生数量仍不能满足就医需求;与此同时,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约为550万人,后端服务不足已是常态;最后,还要考虑病患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建立顺应时代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必然立足用户需求的全生命周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理想的服务体验,一定是将复杂留给自己,将简单留给客户,所以我们想方设法要为用户省心、省时又省钱。”李斗讲出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原则,平安好医生描述为“家医主动护,名医零距离,就医全程管”。
所谓的“家医主动护”,按照国内首个《家庭医生远程与互联网健康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平安好医生成立一个拥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世界家庭医生组织资质认证的副高及以上家庭医生团队。面对不同的需求,团队面向亚健康、疾病、慢病用户,展开7×24小时全天候的病案分析和主动服务,还搭建了与全国多家医院更紧密协作的合作网络,大幅提升就医效率和看病质量。
至于“名医零距离”,是指平安好医生全面升级了院士领衔的专家团服务体系,并借此实现3小时3000+专家音视频直连,与多位名医院士共创互联网MDT线上诊疗标准。截至2024年,平安好医生已经建立覆盖29个科室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合作超2900位名医专家。庞大的专家储备,成为支撑高质量服务的基础。
有了这些优势,平安好医生面向诊疗全旅程,开展“就医全程管”的体系化创新。通过补齐手术协助、术后康复指导的两大核心服务,病患能获得陪挂号、陪就诊、陪检查、陪手术、陪出院等6大陪护和院后指导康复的优质服务体验,让用户从挂号到康复感受全程贴心陪伴与专业支持。
贰 | 数智化之利
品牌焕新、推出医健服务新名片,都是平安好医生改变的结果,只是改变远不止于此。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分配呈现结构性不平衡。侯杰克以部分地区的乳腺检查为例,得到报告以后,病患需要等待4-5天时间,才能找到医生解读分析;经过约2.7次转诊后,才能找到正确的医生诊治。
通过平安好医生的医疗服务,众多病患约到了专家资源,可是新的挑战随即出现。每年中国有超过400万的新发复杂疾病案例,其中70%患者需要多科专家会诊才能制定最优方案。然而现实中,协调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难度极大。
“由于缺乏科学持续的健康管理,5年内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高达40%。”侯杰克表示,即使病患得到有效救治,后续的康复之路同样是守护健康的薄弱环节。
这些问题贯穿于就医全生命周期的前、中、后端,正是平安好医生在“主动护”“零距离”“全程管”的过程中发现,却又难以通过原始积累解决的问题,于是主动拥抱创新技术成为重要的突破口。
“未来医疗生态将向主动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进一步演进。”李斗进一步表示,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战略中,科技始终扮演着中枢系统的角色,贯穿于主业价值链的全流程。
2025年,平安好医生推出名医AI助理服务“平安芯医”。依托“自建TOP级名医网络”及“平安医博通”医疗大模型的两大底座支撑,一方面以真实医生数字分身形象,在患者端提供24小时在线的健康咨询、MDT多学科会诊、就医协助、康复指导等服务,另一方面扮演“名医助手”,协助完成建立患者档案、整理病历资料、输出会诊意见、撰写病历等职务,以达成双向赋能的效果。
走出医院场景,平安好医生的家庭医生AI助手“安主任”有了用武之地。通过在居家场景中提供专属档案管理、疾病诊断、医健咨询、医健服务、报告解读的5大核心功能,不仅可以与线下的5万名医生团队协同,建立“线上AI+线下专家”的闭环服务,还能与平安集团的“医险协同”战略结合,增强用户黏性,补全家庭医生产品版图。
如此看来,仅凭“平安芯医”与“安主任”两项服务,平安好医生既实现了面向医患双方的赋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又实现了院内和院外全场景的覆盖。表面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医疗资源聚合积累量变,实则是推动两大核心要素相融并实现效率、质量、可及性协同的质变。
客观上,这种基于医患双方需要,又超越双方需要建立起来的医疗价值链,在最终效果上已呈现出“1+1>2”的效果。然而一切并未就此结束,“平安芯医”与“安主任”两项服务只是平安好医生“7+N+1”医疗产品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
自成立之始,平安好医生就立足于全场景应用,以业务赋能为导向,围绕四大场景——医疗场景、理赔场景、企康场景、居家场景,构建“7+N+1”产品体系。除了“平安芯医”与“安主任”,还基于AI开发养老管家、医务室、健管师、慢病管理师、健康福利官,共7个“机+人”的AI医疗产品,同时“N”为“人+机”的既往AI Agent智能体赋能产品升级;“1”为依托行业赋能的“有医”平台。
将科技创新与医疗业务相结合,用户能在不同场景下,体验个性化、一站式、有温度的医疗健康服务;医生也能在诊疗服务中,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工具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效率,提升用户满意度,这正是平安好医生希望达到的效果。
“科技的温度就藏在每一次准时到达的关怀里。”侯杰克表示。
叁 | 数据的“正反馈”
面向未来,平安好医生的变化能否收获更多?目前难以断言,不过一些数据预示着好的趋势。
《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 4.18 亿人,较 2023 年 12月增长 372 万人,占网民整体的 37.7%;截至目前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已达4亿,服务超2100家合作企业的500万员工,累计14.4亿线上问诊数据,平均每2秒就有1位用户接通在线咨询。随着网络不断向不同能级市场的渗透,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应用并熟悉网络环境,利好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普及。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优化,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拓展应用逐步走向成熟。统计数据显示,大模型在医学影像分析、电子病历处理、辅助诊断等场景的准确率,已经突破90%的门槛,单例处理效率提升3-5倍,这都为AI诊疗服务进入医保奠定了基础。截至2024年11月,医保目录新增12项AI诊疗服务,AI辅助诊断首次被纳入医保。不断拓宽的应用场景,体现平安好医生的发展前景。
“看似在变,其实背后的本质从来没变,就是以用户为先。谁能更了解客户,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更好服务,就能在周期中立于不败(之地)。”李斗表示,平安好医生的调整,始终围绕着价值链的关键——用户需求。大方向没有问题,剩下的交给时间,好在结果没有让各方等太久。
根据平安好医生发布的财报数据,2024年营收为48.08亿元,同比增长2.9%;调整后利润为1.59亿元,实现年度扭亏。其中F端(综合金融客户端)与B端(企业端)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2%,居家养老业务收入更是同比大增413.5%,众多业务进入加速增长模式。
是年,平安好医生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为0.9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81亿元,得出2024年净现比为1.22。如此回款能力,体现出公司净利润含金量很高。可见经过一番战略转型与业务结构调整,平安好医生已经找到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路径。
这种趋势在2025年得以延续,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5.8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增187.85%,数据再一次证明平安好医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针对平安好医生的表现,花旗银行称之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首推企业之一”,表示其自主研发AI垂域模型有效融入医疗服务场景,以“安主任”“平安芯医”等为代表的AI产品,能为不同用户群体和多元场景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结合当前的财务表现,进一步印证公司所坚持的商业战略的有效性。
持有相同观点的机构不在少数。据iFinD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以来,包括中泰证券、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多家金融机构,针对平安好医生共计发布25份调研报告,其中有18份报告给予“买入”评级,另有4份报告给予“增持”评级。医疗服务核心竞争力强,AI技术储备能够加深护城河,正在成为多方共识。
应对未来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数据结果给了平安好医生更多的底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