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你肯定用过却可能没听说过的公司,正在悄悄搭建中国To B世界的数据智能体系。
在“AI+数据要素”重塑企业服务市场的当下,To B赛道的主旋律正在悄然转向。
过去二十年,ERP、财税系统、供应链系统是传统企业数字化的切入口;但从2025年起,随着生成式AI与垂类大模型的快速进化,“从数据中来、向智能走去”成了新的路径共识。
在这场转型中,百望股份(6657.HK)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大型国央企、跨国企业、金融机构的合作名单中。这么一个做财税SaaS起家的公司,正试图构建一个连接企业、政府与AI模型的智能基础设施平台——从数据采集、资产确权到跨境税务合规、票据智能审查,全面推进企业交易数据的智能化与资产化。
如果要为它找一个对标,或许可以把百望理解为——“中国版的Palantir + Glean”。
从数据孤岛到智能协作,To B世界迎来第二曲线
企业服务的第一波AI浪潮,大多聚焦在效率工具与智能助手,比如会议纪要生成、文档自动归类、企业知识搜索等。但这些工具往往止步于“洞察”和“分析”,难以走进业务流程的深水区。
真正决定企业AI价值的,不是模型大小,而是数据可信与决策闭环能力。
Palantir靠为政商用户提供智能数据决策基础设施崛起;Glean用上下文搜索和智能助手切入办公系统;而百望,很聪明地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从发票数据切入,以AI能力赋能企业交易覆盖的经营、合规与财务全流程。
交易数据不仅具有高频、结构化程度高、不可伪造等特征,更是构成企业真实经营活动的数字主线。谁掌握了这些数据,就掌握了企业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
百望的转型路线:从财税SaaS到数据智能服务商
过去10年,百望股份是中国发票电子化的推动者之一。通过承接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金税四期的核心平台建设,其服务已覆盖2000+头部企业、2800万+中小企业,累计处理超过200亿张发票数据,交易金额接近千万亿。
在AI浪潮到来之后,这家公司的重心正在转移。
2024年成功在港上市后,百望提出了明确的转型战略:打造以可信交易数据为底座、以AI模型为能力核心的“数据智能”。通俗讲,就是成长为一家能理解企业经营语言、具备业务判断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依托垂类大模型和丰富的场景经验,打造全新的智能体矩阵,切实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
这条路线的关键不在“做AI”,而在“让AI能跑在可信数据上、真正落地到企业的业务场景中”。
智能体不是噱头,是业务新入口
百望构建了一系列“懂交易、懂税务、懂财务”的智能体,目前已在多家头部企业中上线运行:
以某跨国500强药企为例,除了常规票据,它还有20多类特种票据,在对接百望股份全球票据合规智能体后,通过多模态票据识别功能,实现了“票据识别-规则配置-风险决策”全栈式自动化处理,为企业构建起智能合规中枢,这是将智能体的科技能力转化为企业数字生产力的商业价值锚点。
金融行业是百望股份深耕多年的优势行业。在传统的风控体系中,往往需要人工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这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判断偏差。百望股份推出的金融风控智能体,带来了另一个维度的突破,通过整合企业的经营数据、行业数据和外部市场信息,智能体能够构建全方位的风险评估模型,帮助银行降低违约率,指导企业优化财务结构。这些实践已在百望股份庞大的金融客户群中得到验证。
这些智能体产品,其实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的“垂直大模型”,但又远比普通AI工具更接近业务本质。
和Glean聚焦知识搜索不同,百望的AI是围绕交易决策本身展开——要帮企业判断这张发票是否可信、是否合规、是否可融资、是否可报销、甚至是否有风险。
商业模式重塑:从订阅服务走向“数据+智能体”闭环
在商业模式上,百望正从传统财税SaaS向更灵活的智能即服务(Intelligence-as-a-Service)演进:
这意味着,百望的收入结构,有望从过去的“单一订阅”走向“平台+能力”的复合型模式,具备更强的客户粘性与交叉销售能力。
为什么说它像Palantir + Glean?
从这几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对标来看,Palantir聚焦于政府与工业数据融合,强调数据图谱、建模与模拟,提供“决策支持平台”;Glean主打AI企业助手,提供搜索、信息整理与Copilot能力,服务包括 Confluent、Okta、Grammarly、Outreach 等企业;
而百望同时具备这两者的基因:
有真实、高频的结构化交易数据(非搜索引擎可比);
有业务流程嵌入能力,AI模型不仅懂“内容”,更懂“交易”;
有国家级平台背书,为国家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和多家省级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具备覆盖从数据资源登记、数据目录服务、数据产品开发、数据资产入表、数据市场管理再到业务场景应用等全链路服务能力。
百望股份正在做的,是中国数字经济语境下的数据智能平台升级版本。
数据+AI的价值能卖多少钱?
估值推演:以Palantir与Glean为参照模型
Palantir股价过去一年上涨了 488%,市值达3000亿美金,市盈率高达500倍,跻身美国十大最有价值科技公司。
Glean作为2019年成立的AI初创公司,连续完成6轮融资。其近日宣布,再次完成1.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72亿美元,这也表明了资本对Glean发展势头的持续信心。
回到百望股份,若其能实现数据智能战略的转型和智能体矩阵在千万级客户群体的落地,市场空间相当可观。据行业预测,其2025年数据与AI相关业务收入有望突破8亿元人民币,若能按15x PS给予估值,百望股份的AI业务板块估值可达120亿人民币上下,相当于一家独立AI To B独角兽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靠补贴或PPT起家,而是靠真实场景和可信数据在增长。
To B的AI赢家,不只是算法公司,更是“数据+场景”的运营者
针对To B领域的 AI创业并非靠模型大、语料多就能赢。真正的价值,藏在数据可信、嵌入深度、决策闭环这三件事上。
百望股份用十年构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商业交易数据网络之一,现在,它正在把这些数据变成资源,供给智能体,服务政府、企业、机构的数智化升级。从“看得见的钱流”出发,它想做的是中国To B世界的中枢大脑。
而To B AI战场的超级龙头,很可能会诞生在这样的公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