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概念照妖镜
 · 上海  

$上海电力(SH600021)$ 如果非要拿电力出海说事,大家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发达国家发展了200多年?电力出海很难实现,大家见过在国内有外国公司在进行电力输出吗?电力出海有那么简单吗?能快速达到高增长?
这是一篇ds给的原因分析,很有道理,你去卡人家脖子有多少人愿意,除非弱小到只能愿意吧。
一、为什么电力出海受到极强的地缘政治影响?
电力出海(或称电力基础设施“走出去”)并非简单的商品贸易,它从诞生之初就与地缘政治深度捆绑。主要原因如下:
1. 战略性与安全性(最核心的原因)
· 涉及国家能源安全:电力是现代社会的血液。为一个国家建设发电厂、电网,等同于掌握了其部分的“能源心脏”。东道国必然会担心:一旦双边关系恶化,投资国是否会以停止供电、断供备件、技术制裁等方式要挟自己?这种依赖性本身就构成了战略风险。
· 可能被视为“特洛伊木马”:尤其当涉及智能电网、电力控制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时,东道国会有强烈的安全担忧。他们担心这些系统可能留有“后门”,在关键时刻被用于网络攻击、间谍活动或瘫痪其国家运行。例如,华为的5G技术在海外遇到的质疑,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智能电力设备。
2. 地缘经济与大国博弈的延伸
· 标准与规则的竞争:电力出海不仅仅是输出设备和工程,更是输出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治理模式。谁的标准被广泛接受,谁就在未来的全球能源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这背后是中国、美国、欧洲等大国在新能源和基建领域的主导权之争。
· “一带一路”的缩影:中国的电力出海项目很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这些项目被西方一些国家解读为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构建“势力范围”的工具,而非单纯的商业行为。因此,它们会不可避免地卷入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受到额外的审查和阻挠。
3. 项目本身的特点
· 投资巨大、周期漫长:电力项目(如水电站、核电站)投资动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建设和回报周期长达数十年。这种长期性意味着它必须能够经受住东道国政府更迭、政策变化和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考验。政治上的不稳定会直接导致项目被搁置、重新审查或取消。
· 与当地社会和环境深度绑定:大型电力项目往往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等极其敏感的社会议题,容易成为当地政治势力和NGO组织攻击的靶子,被政治化操作。
4. 案例佐证
· 中国在菲律宾的电网项目: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曾参与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NGCP)的运营,这引发了菲国内关于“中国是否可能远程关闭菲律宾电网”的长期争论和担忧,尽管中方多次否认有此能力和意图。这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安全”担忧案例。
· 中资在欧洲的港口与基建投资:虽然不直接是电力,但逻辑相通。中国在欧洲港口(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曾被视为成功的“一带一路”项目,但如今欧盟越来越强调“战略自主”,对这些投资加强了安全审查,担心中国控制其物流命脉。
---
二、为什么电力设施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正是上述地缘政治影响的根源所在。电力设施之所以是命脉,是因为:
1. 基础性(Fundamental)
· 电力是所有现代经济活动的基础输入。从家庭照明、互联网运行,到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如电动汽车、地铁),再到金融机构、数据中心、医疗机构……几乎所有行业离开电力都将瞬间瘫痪。一次大范围的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天文数字。
2. 不可替代性(Irreplaceable)
· 目前几乎没有一种能源能像电力这样高效、清洁、便捷地进行规模化传输和精准分配,并驱动如此多种类的设备。石油、天然气主要作为能源和原料,但其应用范围远不如电力广泛。
3. 网络性(Network Effects)
· 电力系统通常以全国性或区域性电网的形式存在,这是一个高度复杂和互联互通的巨大网络。攻击或控制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核心变电站、调度中心),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电网崩溃,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4. 与国家安全直接挂钩
· 国防安全:军事基地、指挥系统、雷达站、军工生产等国防核心设施完全依赖电力。
· 社会安全:停电会导致交通混乱、供水中断、通讯失灵,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和动荡。
· 网络安全:随着电网智能化(智能电网),其网络系统已成为网络战的首选目标之一。保护电力网络就是保护国家安全。
结论
正是因为电力设施本身就是掌控国家经济与安全命脉的“开关”,所以任何外国实体参与建设、运营甚至提供关键设备,都会触碰到东道国最敏感的神经。这不再是普通的商业合作,而是上升到了战略依赖与反依赖、信任与猜疑的地缘政治博弈层面。
因此,电力出海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是否先进、价格是否优惠,更取决于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程度、项目能否以透明共赢的方式消除安全疑虑,以及能否妥善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以上由ds提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