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们很清楚,我现在多半的投资,都在围绕这两个大行业相关的来,所以我会不定期,更新下我手里看到的行业数据,现状与政策。
一:奶业现状与政策
先上点最新的行业数据:
1,8月7日,全国主产区生鲜乳价格为3.02元/公斤,周环比下跌0.3%,同比下跌5.9%。我上月看,还是3.04元/公斤。对比2021年的高位4.38元/公斤,下滑已经31%。再看看天润刚披露的,它家已经把公斤奶成本下降到了3.19元,至此,每公斤依然要亏1毛7。
这个行业累积亏损周期(生鲜乳价格低于成本价)已逼近20个月,牧场资金压力持续累积,负债率大幅增加。按天润刚披露的中报,25年H1,因为奶牛养殖共拿到了政府5200万的补助,用来缓解压力。天润毕竟背靠兵团,政府能拿到的补助多,其它中小牧场的现状,想来应该依然非常煎熬。
2,关于全国牛存栏数据,2023年是10509万头,2024年是10118万头,25年Q2进一步下降至9992万头。关于奶牛存栏,不同口径统计不一样,我全部采用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4年的2月的649万头,已经下降到25年1月的616万头,24年一整年同比减少4.5%。而到了25年6月,进一步同比下降4.2%。
关于新生牛犊,目前能查到的是,24年1-11月,同比下滑8%以上。
与此同时,牛肉价格自春节以来持续走高,叠加进口牛肉量缩减影响(25H1同比-9.5%),牛肉的景气可以支撑。牛肉越景气,则生鲜乳的价格反转动能就越大。
数据更新完,我们再看下奶业马上正式实施的一件大事:“禁复原乳”
自2025年9月16日起,新版灭菌乳(即常温纯牛奶)国标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常温纯牛奶不得使用复原乳,必须100%采用生鲜乳为原料。这不仅与国际标准(欧盟、日本等)接轨,更将从政策端强制拉动国内生鲜乳需求约至少200-300万吨,可以一定缓解当前原奶供需失衡的困境。但它真正的影响,还不止如此,且让我慢慢道来:
那什么叫复原乳?复原乳(又称还原乳)指将干燥或浓缩的乳制品与水按比例混合复原成的乳液,通俗理解为奶粉勾兑还原的液态奶。在政策之前,添加复原乳的灭菌乳仍可标注“纯牛奶”,政策之后,就不能再这么做了。
有部分进口的纯牛奶,使用的就是国外奶粉勾兑而成的复原乳,因为国外奶粉价格比国内生鲜乳更具成本优势,导致这类低价进口纯牛奶对国内纯牛奶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同时,国内部分中小乳企也是依赖进口奶粉加工复原乳。那我们一年进口的大包奶粉是多少呢?24年大包粉折原奶进口量为511万吨(1kg进口大包粉可折合约8kg生鲜原奶,进口后主要也是用于复原乳生产,包括UHT奶和酸奶,同时用于烘焙食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加工),而当年国内自产生鲜乳量4079万吨,所以进口的大包奶粉占国内原料总供应量的11%左右。可以合理推测,“禁复原乳”的政策,将导致进口奶粉的需求将减弱,同时进口常温纯牛奶的市场也会逐步被国产高端奶替代。
政策推动下,行业的灭菌乳的生产成本将小幅提高(其实很多大企业已经是100%生鲜乳了,中小企业用复原乳的多些)。且加工生鲜乳的工艺,要高于加工复原乳的工艺,而且生鲜乳从挤奶到加工需在24小时内完成,要求加工厂与牧场距离控制在100公里范围内,这对于企业的冷链管理系统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加工生鲜乳后,保留下来的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热敏性成分含量,也能凸显出不同乳企的技术差异。所以,这一波是强制推动中国奶业从“数量扩张”转向“品质驱动”,这也必然带来一定的竞争格局重构,进一步增强头部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给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带来新的优势空间。
另外,消费者能否辨别出生鲜乳加工的常温纯牛奶与复原乳加工的区别呢?答案是能。只是在复原乳的价格优势前,国人对风味与口感,会做出忍让。所以,这对于国人的消费品味的升级,也是一种促进。
总结下,这个政策,会对什么企业利好?我的答案是:对牧业直接利好,对拥有稳定自有奶源的头部企业形成利好,对区域龙头企业也利好,同时冷链管理、生产工艺的能力将成为更强的的竞争壁垒。
二:动保行业现状与政策
再说下养猪行业和养鸡行业,我追这块的数据没有追牛奶养殖这块细(因为更复杂),所以就不层列数据细节了(农业部给的数据也很多,大家网上搜也容易)。但大概可以判断出来,养猪行业当下并不太好过。从走势来说,20年猪价高位后,一路下滑到23年最低位,24年有小幅反弹,25年则是震荡。养鸡行业相对不错,也相对景气一些。目前来说,是生猪存栏增加,禽存栏保持高位的状态。所以对于饲料,原料,价格都有了支撑。
对动保行业,行业有点不乐观,简单的说,它的“后周期”属性在减弱。作为养殖产业链的上游,动保行业景气度往往跟下游生猪养殖行业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当下游生猪养殖行业盈利时,动保企业业绩也会有较好的表现。24年养殖行业相比23年已经出现改善,存栏数也在增加,理论上动保企业业绩也应该随着养殖盈利改善而改善,但实际,没有。
因为这些年动保行业无序竞争加剧,内卷严重,同时养殖行业本身在越来越向头部集中,而动保企业面临这些头部养殖企业,越来越容易缺乏定价权。这导致22-24年,上市的动保企业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利润负增长严重。即使是表现最优秀的瑞普,它在24年的扣非也出现了11.87%的下滑,20-24年扣非的GAGR是-0.34%。但就这个数据,就已经是上市的动保里最好的那一位了。而那些没上市的动保,只会更惨,因为现在国内养殖规模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品线完善的动保企业才有希望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你只会售卖单疫苗,不能提供“一站式” 和定制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没有产品矩阵和对应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就只会被逐渐淘汰。
换句话说,动保企业,业务线布局的完善程度,产品矩阵的丰富程度,还有上下游的链条布局程度,是越来越重要的优势与护城河。除此外,最重要的,就是产品本身的创新技术力的驱动了。比如传统技术的疫苗,已经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不管某只产品曾经获得过多高的市占率与毛利率,一旦进入技术成熟期,竞争对手蜂拥而至,结局只能是衰退,比如传统的猪瘟与口蹄疫苗。想要突围,必须主动选择技术难度更高的新型产品,比如选择生产工艺上最难的多联疫苗,或者技术路径最新的基因工程疫苗,或者暂时还没公关的,非洲猪瘟疫苗,以及全新的宠物疫苗。
这里大家多读行业财报研报,多看看各自产品线,以及在研的和已经上市的疫苗技术细节,就能明白哪些公司,是真的产品矩阵丰富,以及研发实力卓著了。你们可以看谁的签发量多,谁的多联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实力强,谁在研的宠物疫苗进度快。这些都很直接,很清晰,数据也都很容易查。后面我会尝试写一篇详细分析疫苗产业技术力和性价比的文章,这是我本专业的下游,难得一次投资和自己职业挂钩的机会。
另外,动保行业,也有一个堪比“禁复原乳”的国家政策,那就是“先打后补”。
“先打后补”指养殖场户自主采购国家强制免疫的疫苗,完成免疫后凭凭证申请财政补助,替代以往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并发放疫苗的模式。这个政策前几年先在少数规模养殖场试行,今年全面落地。
以前的养殖端,比较依赖政府免费苗的被动防疫模式,而政府的免费苗,它是招标的,以低价为主,不那么重视品质。现在这一政策打破政采垄断,压实了养殖场的主体责任,使其从追求“低价”转向追求“高效”。另外,在养殖场自己负责免疫效果后,它这个政府补助是和产地检疫绑定,未达标场不予出证及补助。而且现在免疫记录、兽药追溯、检疫数据互联互通,“养殖–免疫–流通”全链可追溯。这些都将倒逼养殖场选择品质更高、效果更好的疫苗产品(如多联多价苗),也倒逼更多动保企业的竞争核心从“政府关系”与“低价”彻底转向“产品研发实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所以这个政策对于动保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一次大改变。不仅是补助机制的调整,更是通过 “市场化竞争+数字化监管” 双轮驱动,推动中国动物防疫体系从 “政府兜底”迈向“产业自强” 。养殖场获得选择权、动保企业专注创新力、政府提升监管力。
三,总结:走向质量竞争,告别无效内卷,产业重构正当时
“禁复原乳”与“先打后补”看似分属不同领域,但逻辑一脉相承:通过抬高质量门槛和引入市场化选择,打破旧有依赖低价竞争的内卷格局。
前者利好上游牧场和奶源自给率高、加工技术强的乳企;后者利好研发驱动、服务高效的动保企业。两大政策共同推动中国畜牧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发展,为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行业的阵痛固然存在,但迈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已然开启。
而且我还有个更大的更远的逻辑没写,只有全面逼行业转向质量发展,让真正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和健康发展,才能培育出未来能去国际市场大展身手的选手。而不管是奶业,还是动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目前是非常的低的,这里,将会是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作为投资人,我想说的是,这个“内卷”,它一定要反,希望所有行业,都能告别无效内卷,重构产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