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形机器人力传感器技术突破,切入特斯拉供应链预期明确
核心合作与认证进展
公司与天机智能合作开发基于 MEMS硅基应变片+玻璃微熔工艺 的力传感器,已通过协作机器人验证,并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2025年7月与特斯拉北美机器人团队完成技术对接,预计8月递交认证材料,若通过将打开 50亿元+ 增量市场。 技术壁垒全球领先
拥有金属应变片与MEMS双技术路径,六维力传感器适配机器人关节模组,实时感知扭矩和末端力,安全性能达工业级标准。
压力传感器核心增长极
2025年Q1压力传感器营收 1.40亿元(同比+70.49%),占比53.63%,主力产品温度-压力一体传感器打破国外垄断,已批量供应比亚迪、北美特斯拉热管理系统。 车规级认证全覆盖
通过IATF16949认证,氧传感器获东风汽车定点,氮氧传感器芯片实现小批量量产,切入智能刹车系统(EMB力传感器)供应链,2025年Q4投产。
营收利润双增
2025年Q1营收 2.61亿元(同比+42.15%),净利润 2037万元(同比+59.49%),净利率回升至 7.8%(Q4为6.5%)。 产能释放驱动成本优化
泰国基地2025年10月投产后,人力成本降低30%,叠加铜镍金制程减少黄金耗用量30%+,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5%-28%。
短期事件驱动链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认证(8月材料递交)、泰国基地投产(10月)、EMB力传感器量产(Q4)构成三重催化。 资金与技术面共振
8月12日主力净流入 9407.74万元,股价收涨3.48%至 93.00元,突破布林带上轨 96.90元,量比1.29;近5日涨幅 14.39%,筹码成本中枢 85.38元,支撑强劲。
高增长消化高估值
当前PE(TTM) 101倍(行业均值58倍),但机构预测2025-2027年净利润复合增速 34.6%(1.99亿→2.90亿元),对应PEG仅 0.68(<0.8即低估)。 机器人业务溢价潜力
若人形传感器量产落地,估值体系将从“汽车零部件”(PE 40-50倍)切换至“机器人核心部件”(PE 80-100倍),目标价 130元(较现价+40%)。
认证延迟风险:特斯拉力传感器认证若未通过,短期估值或回调; 汽车需求周期性波动:Q1资产减值损失2679万元,若下游疲软或压制毛利率; 高负债压力:资产负债率40.61%,利息支出占净利润比12%。
(注:以上分析基于当前可获公开数据,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诸君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