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导体国产替代核心标的,全球第五/国内第二的稀缺地位
市场份额与技术壁垒
2021年全球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市场份额占比4.9%,位列全球第五、中国大陆第二,仅次于芯原股份。2020-2023年累计完成530+次芯片流片,一次流片成功率超99%,覆盖28nm/40nm等主流工艺节点。
国产替代加速契机
特朗普政府拟入股英特尔并推动对进口芯片加征100%关税,倒逼国内芯片设计需求向本土转移。灿芯股份深度绑定中芯国际(持股18.98%),晶圆代工采购占比超75%,受益于国产供应链自主化浪潮。
历史增长验证盈利潜力
2020-2022年营收复合增长率60.42%(5.06亿→13.03亿元),净利润从0.18亿增至0.95亿。2023H1净利润1.09亿元,已超2022全年,毛利率提升至27.46%(2020年仅17.25%)。
Q1亏损主因行业周期扰动
2025Q1亏损2581万元(同比-146.35%),主因半导体行业去库存导致设计服务需求短期下滑,但随AI芯片、5G基站等需求爆发,H2订单环比增速或超30%。
主力资金逆势流入
5月14日主力净买入209.39万元(占成交额1.73%),游资同步净流入242.84万元,终结前期净流出趋势。当前股价较年内高点回调超40%,安全边际凸显。
技术面企稳信号
8月17日股价收于68.87元(较5月低点+17.7%),MACD日线金叉,量能温和放大。若突破年线压力位70元,目标看85元(对应PE 40倍)。
国家战略支持明确
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获政策重点扶持,2026年中国大陆设计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达130亿元(2023年约61亿元),灿芯股份作为龙头增速或超行业均值。
股东生态协同赋能
中芯国际(二股东)提供稳定晶圆代工支持,小米(持股4.77%)导入消费电子芯片需求。若小米汽车/机器人放量,可带动公司高附加值订单增长。
高增长消化高估值
当前PE(TTM)为负(因Q1亏损),但机构预测2025-2027年净利润复合增速50%+(国产替代+AI芯片需求驱动),对应PEG仅0.48(<0.6即低估)。
横向对比估值优势
同行芯原股份PE(TTM) 102倍,而灿芯股份若H2盈利修复至2023年水平,动态PE将降至35倍以下,较同业折价超50%。
客户集中度过高:中芯国际采购占比75%,若其产能波动将影响交付;
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费率仅6.97%(2023H1),低于芯原股份(约20%),需警惕技术迭代滞后风险;
行业周期波动:若消费电子复苏不及预期,设计服务需求或延后修复。
(注:以上分析基于当前可获公开数据,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诸君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