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化股份(SH600160)$ $永和股份(SH605020)$
巨化股份与永和股份对比分析:氟化工龙头与成长型选手的差异化路径
一、核心结论
巨化股份(600160.SH)是氟化工行业
绝对龙头,以规模化制冷剂产能、完整产业链及技术领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永和股份(605020.SH)则是
成长型选手,依托萤石资源优势,在含氟高分子材料、电子氟化液等新兴领域实现突破,盈利弹性更强。两者均受益于制冷剂配额政策,但巨化靠“规模+技术”维持龙头地位,永和靠“资源+新兴业务”实现弯道超车。
二、详细对比分析
1. 财务表现:巨化规模领先,永和增速亮眼
营收与净利润:巨化股份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3.31亿元(同比增长10.36%),归母净利润20.51亿元(同比增长146.97%),规模显著领先;永和股份同期营收24.45亿元(同比增长12.39%),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140.82%),净利润增速与巨化接近,但基数较小。
毛利率:巨化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28.72%(同比上升11.99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制冷剂价格上涨;永和毛利率25.29%(同比增加7.36个百分点),其中含氟高分子材料毛利率19.75%(同比增加2.73个百分点),电子氟化液等高端产品毛利率更高(约60%)。
2. 业务结构:巨化聚焦制冷剂,永和发力新兴领域
制冷剂业务:巨化是
全球制冷剂龙头,第三代制冷剂(HFCs)配额占全国39.33%(约29.78万吨),其中R32产能13万吨(全行业首位);第二代制冷剂(HCFCs)配额占全国26.10%(如R22产能17万吨,国内第二)。2025年上半年制冷剂均价3.94万元/吨(同比增长61.88%),贡献营收61亿元(占总营收46%)。永和制冷剂业务以
混配制冷剂为主,第三代制冷剂配额6.14万吨(全国第三),2025年上半年氟碳化学品营收13.1亿元(同比增长26.02%),毛利率32.43%(同比增加12.1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配额政策下的价格上涨。
新兴领域:巨化在
含氟聚合物(PTFE、PVDF、FEP等)领域布局完善,产品覆盖高端制造;
电子氟化液(如双相浸没式)市占率60%,切入数据中心、半导体等高端场景。永和则在
含氟高分子材料(如FEPEW-621DI)和
电子氟化液(如3123、2100系列冷却液)上实现突破:含氟高分子材料产能8.28万吨,2025年上半年营收7.99亿元(同比下降4.10%,但毛利率提升2.73个百分点);电子氟化液5000吨产线2025年Q3投产,切入腾讯、阿里、宁德时代等头部客户,预计年新增收入15亿元+。
3. 产业链与资源:巨化完整协同,永和资源优势明显
巨化:拥有
完整产业链(从萤石、无水氟化氢到含氟聚合物、电子氟化液),自给率高(如无水氟化氢自给率100%),成本控制能力强。
永和:拥有
3个萤石采矿权(保有资源储量485.27万吨),氢氟酸自给率100%,成本比外购低30%;产业链从萤石延伸至制冷剂、含氟高分子材料,协同效应显著。
4. 技术与研发:巨化覆盖全系列,永和聚焦高端
巨化:技术覆盖
一到四代制冷剂(如四代HFO-1234yf已产业化,通过ASHRAE认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69%)。
永和:聚焦
高端电子化学品(如电子氟化液纯度99.99%,适配半导体高端场景)和
含氟高分子材料(如FEPEW-621DI提升高速高频线缆传输效率),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144万元(同比增长3.58%),新增2项发明专利。
5. 未来潜力:巨化靠技术与液冷,永和靠新兴业务
巨化:未来增长主要来自
四代制冷剂产业化(如HFO-1234yf)和
电子氟化液(数据中心液冷市场潜力大,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180亿元)。
永和:未来增长主要来自
含氟高分子材料(如FEPEW-621DI)和
电子氟化液(若半导体材料放量,估值有望重构),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161%,盈利弹性更强。
三、总结
巨化股份作为氟化工龙头,凭借
规模化产能、完整产业链及技术领先,维持市场主导地位;永和股份作为成长型选手,依托
萤石资源优势,在
含氟高分子材料、电子氟化液等新兴领域实现突破,盈利弹性更强。两者均受益于制冷剂配额政策,但巨化靠“规模+技术”保持稳定增长,永和靠“资源+新兴业务”实现弯道超车。未来,巨化将继续巩固龙头地位,永和则有望通过高端产品实现估值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