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性银行普遍承压的2025年,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却暗藏隐忧的成绩单。
该行近日公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01亿元,同比增长10.45%,归母净利润8.46亿元,同比增长16.63%。
数据表面看,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但细究其资产扩张速度放缓与盈利结构转型滞后问题,仍难掩区域性银行面临的系统性困局。
虽然净利润增速达到两位数,但该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速已明显放缓。
截至2025年6月30日,江阴农商银行总资产为2075.77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仅3.67%,这一增速较2024年同期7.5%的增幅大幅收窄,也低于江苏地区农商行平均5.2%的增长率(数据来源:江苏省银行业协会2025年中期报告)。
资产扩张放缓的趋势在其存贷款数据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存款总额1621.76亿元,较年初增长6.82%;贷款总额1314.20亿元,较年初增长5.87%,增速均较往年同期也有回落,这反映出在激烈的存款竞争中,区域性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持续削弱。
尽管资产质量指标呈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86%的较低水平,拨备覆盖率提升11.9个百分点至381.22%,但这些改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对保守的信贷投放策略。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区域性银行发展报告(2025)》显示,长三角地区农商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25%,江阴农商银行虽然优于同业,但其信贷投放增速放缓也暗示了风险偏好的降低。
这种"以收缩换质量"的策略虽能短期美化指标,却可能制约银行中长期盈利能力的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行盈利增长的驱动因素仍主要依赖于传统息差业务。根据测算,其净利息收入占比仍高达78%,较2024年同期仅下降2个百分点,显示业务结构转型进展缓慢,新业务拓展的乏力。
这一数据远高于上市银行平均65%的水平(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2025年商业银行中期数据汇总),反映出区域性银行在中间业务和创新金融服务方面的明显短板。
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监管指标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收窄至1.49%的历史新低,在这种背景下,过度依赖息差的盈利模式可持续性令人担忧。
基于上述数据与现状,江阴农商银行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中国区域性银行的缩影。区域性银行正陷入两难境地——既要维持资产质量,又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在金融科技投入不足、业务范围受限的情况下,这些银行很难突破发展瓶颈。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江阴农商银行这类区域性金融机构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虽然中期业绩数据表面光鲜,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增长动力不足、业务转型缓慢等问题,投资者需保持清醒认识。如何在保持资产质量的同时,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是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