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是AI、机械、电子等多技术融合的“终极形态”机器人,产业链涉及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应用场景。A股市场中,部分公司在技术储备、供应链合作或业务布局上已深度参与,以下是核心标的及分析:
减速器(运动控制核心)绿的谐波(688017):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市占率超60%),技术对标日本HD,产品用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关节(如旋转关节)需求大。双环传动(002472):RV减速器国内领先(配套埃斯顿、ABB等),人形机器人直线关节或需RV减速器。中大力德(002896):精密减速器(行星+谐波)供应商,布局机器人关节模组。
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动力执行)汇川技术(300124):国内伺服系统龙头(市占率超20%),技术覆盖电机、驱动、控制,可延伸至人形机器人动力系统。埃斯顿(002747):工业机器人本体+伺服系统自研,控股德国CLOOS(焊接机器人),技术积累深厚。禾川科技(688320):伺服系统新锐(市占率约5%),聚焦中小功率场景,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需求适配。
控制器(机器人“大脑”)埃斯顿(002747):自研机器人控制器(运动控制算法),集成感知与决策,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核心参与者。新时达(002527):工业机器人控制器技术领先(与ABB合作),布局服务机器人控制。
传感器(感知交互)柯力传感(603662):力传感器国内龙头(应变式传感器),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如关节力控)需求明确。奥比中光(688322):3D视觉传感器(结构光/ToF),人形机器人环境感知(避障、定位)核心部件。汉威科技(300007):气体/压力传感器,拓展柔性传感器(用于人形机器人皮肤感知)。
AI芯片/算法(智能决策)寒武纪(688256):国产AI芯片龙头(云端/边缘端),人形机器人本地化计算(运动控制、语音交互)需高性能算力。科大讯飞(002230):AI大模型(星火)领先,人形机器人语音交互、语义理解的核心技术提供方。云从科技(688327):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布局机器人交互算法。
机器人(300024,新松机器人):国内工业机器人老牌企业(中科院背景),布局服务机器人(如医疗、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已推出。
博实股份(002698):工业机器人(搬运、码垛)龙头,与哈工大合作研发人形机器人,聚焦工业场景应用。
拓普集团(601689):特斯拉核心供应商(汽车零部件),延伸至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电机、齿轮箱)、结构件(轻量化材料)。
三花智控(002050):特斯拉热管理供应商,布局人形机器人执行器(旋转/直线关节)集成,与绿的谐波合作。
鸣志电器(603728):步进电机/空心杯电机全球龙头(医疗、工业),人形机器人手指等精细动作执行部件核心供应商。
排名公司核心技术领域技术壁垒/优势1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国内唯一量产“柔轮”技术,精度/寿命对标HD2汇川技术伺服系统+工控算法电机/驱动/控制全自研,运动控制算法领先3埃斯顿机器人控制器+本体集成自研控制器(运动控制)+本体设计能力4寒武纪AI芯片(云端/边缘端)国产AI芯片算力/能效比领先,适配机器人5柯力传感力传感器国内应变式传感器龙头,柔性力控技术突破6拓普集团执行器集成+轻量化材料特斯拉供应链背书,执行器模组设计能力
技术驱动:AI与硬件的“奇点”临近AI大模型(如GPT-4、星火)解决“语义理解”和“决策规划”,运动控制算法(如特斯拉FSD)解决“动态平衡”和“路径规划”,硬件端减速器、伺服电机成本下降(国产化替代),推动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量产”。
市场需求:从工业到家庭的“通用型”机器人工业场景:替代高危/重复劳动(如3C装配、物流搬运);服务场景:医疗、养老、教育(情感交互、辅助生活);家庭场景:家务、陪伴(C端潜力大,但商业化需突破成本/安全)。
政策支持:国家战略级方向国务院《“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突破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各地补贴(如上海对机器人研发最高补贴2000万),加速产业化。
成长性:谐波减速器是人形机器人关节核心(每个机器人需20-40个),若人形机器人量产(如特斯拉Optimus年销百万台),需求将爆发(当前工业机器人年销30万台,人形机器人空间更大)。
风险:技术迭代(如行星减速器替代)、海外竞争(HD降价)。
成长性:伺服系统是动力核心,人形机器人需更高精度/响应速度的伺服电机,汇川技术积累深厚(工业机器人伺服市占率超20%),可快速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风险:人形机器人伺服需求量未明确,工业领域增长放缓。
成长性: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执行器核心供应商(电机、齿轮箱、结构件集成),特斯拉产业链背书(汽车业务已合作),执行器模组价值量高(单台超万元)。
风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量产进度不及预期,竞争加剧(其他供应商切入)。
成长性:AI大模型(星火)是人形机器人“智能交互”的核心,教育、医疗等场景落地快(如AI学习机、医疗诊断机器人),可延伸至人形机器人语音/语义交互。
风险:大模型训练成本高,商业化变现周期长。
成长性: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触觉感知”的关键(如关节力控、抓取力度),柯力传感国内龙头(应变式传感器),柔性力控技术突破(适配人形机器人皮肤),需求随人形机器人普及增长。
风险:技术门槛降低,新玩家进入(如华为、小米自研)。
人形机器人是“AI+制造”的终极形态,A股核心股集中在减速器、伺服、传感器、AI芯片等上游环节(技术壁垒高),以及特斯拉/小米供应链(执行器、结构件)。短期看技术突破(如运动控制算法)、中期看量产进度(特斯拉Optimus)、长期看C端场景落地(家庭、服务)。需重点关注绿的谐波(减速器)、汇川技术(伺服)、拓普集团(执行器)等核心标的,同时警惕技术迭代、商业化不及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