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理解你的感觉。用大白话说就是:“看着是个巨无霸,但忙活半天却没赚到几个钱,这生意做得有啥意思?未来能好到哪去?”
这种担忧非常合理。咱们就把建发股份想象成一家开在闹市区的超级大超市,来分析一下为啥大家会有这种看法,以及未来可能的变化。
为啥赚得少?利润被“吃掉”了
这家超市主要卖两类东西:一是大宗商品(像钢材、纸张等原材料),二是房子。
1. 主业是“薄利多销”的辛苦钱:大宗商品贸易就像超市里的矿泉水,一箱一箱卖,营业额很高,但每瓶就赚几分钱毛利。建发的供应链业务营收几千亿,但毛利率长期只有2%左右,赚的就是个规模效益和周转效率的钱。
2. 有个“赔钱”的部门在拖后腿:超市里有个高档家具区(美凯龙),最近因为市场不好,不仅不赚钱,还在巨额亏损。2025年上半年,光是美凯龙就亏了20个亿,相当于把其他部门辛辛苦苦赚来的利润吃掉了一大块。
3. 另一个大部门也在“减记”价值:房地产部门就像超市里卖的房子。现在楼市不好,有些房子可能卖不到当初预期的价钱了,会计上就要“计提减值”(相当于承认这批货贬值了)。2025年上半年,地产板块也计提了超过6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这又吃掉了一部分利润。
所以,你看到的“只赚这点钱”(净利润低),是低毛利的主业,加上两个正在“出血”或“减记”的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未来有没有转机?看点在这里
大家不看好,主要是担心上面第2点和第3点会持续恶化。但转机也可能从这几方面来:
1. “赔钱部门”会不会止血? 美凯龙的巨额亏损主要来自资产减值和租金不及预期。这种冲击是不是一次性的?如果未来租金稳定下来,亏损就有望大幅减少,不再拖累整体业绩。
2. “减记部门”能不能少减一点? 房地产的减值,关键在于楼市能不能企稳。建发的地产业务其实比很多同行要强,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额还是正增长的,回款率高达95%,说明现金流很健康。如果未来政策能让楼市稍微回暖,它可能比同行更快恢复。
3. “薄利多销”的主业能否更高效? 如果国家出台“反内卷”政策,规范大宗商品竞争,可能会让贸易业务的利润率有所回升。同时,如果进入降息周期,像建发这样借很多钱运营的公司,财务成本会下降,也能省出一些利润。
总结一下
你可以把建发股份看作一个:
* 有一个很能赚钱但利润很薄的核心业务(供应链)。
* 同时养了两个“吞金兽”(地产和美凯龙),这两个“吞金兽”目前正处于市场的水深火热之中。
大家不看好,是担心这两个“吞金兽”会一直拖后腿。而未来的希望在于:
* 这两个“吞金兽”能不能慢慢恢复,至少别再亏那么多。
* 核心业务能不能借助外部环境(如降息、政策)把利润做厚一点。
所以,你的感觉没错,它现在确实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投资它,本质上就是赌它有能力度过地产行业的冬天,并且能把美凯龙这个包袱处理好。如果能,那么它庞大的营收规模背后真实的赚钱能力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不能,那就可能一直是个“虚胖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