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雪云飞
 · 海南  

中信尼雅重组“拖”得久,核心原因并不是“不想”,而是“能装什么、怎么装、谁来装”三件事都卡在节点上,省里和集团都不敢贸然动手。
1. 资产端:能装的东西太少
中信尼雅目前市值不到30亿元,壳体小,但负债率已逼近60%,账面现金只剩1.2亿元。可注入的“葡萄酒主业相关资产”基本都在亏损;而集团体系内真正盈利的金融、地产、消费类资产体量太大,一装就触发借壳上市,审核周期和披露要求远高于普通重组。于是出现“看得上的装不下,装得下的看不上”的尴尬局面。
2. 政策端:同业竞争与商标分割没谈拢
中信系旗下还有中信国安葡萄酒(新天),两者在品牌、渠道、基地上高度重叠。2023年12月证监会口头要求必须先解决同业竞争才能启动重大资产重组。但“尼雅”“西域”“新天”三大商标归属分散在三家不同法人,商标转让涉及国资评估备案、债权人同意、地方政府协调,光这一项就拖了半年。
3. 人事端:新班子刚落定,尽调才起步
2024年8月董事会换血后,新任董事长41岁、金融背景,第一件事就是带队做“全口径资产盘点+债务重组方案”。按上市公司流程,从尽调到预方案、再到国资委预审核、交易所问询,最快也要6-9个月。现在才走完第一步。
4. 市场窗口:行业仍在探底
2024上半年葡萄酒产量继续下滑8%,全行业去库存。省里和集团都担心在行业底部把优质资产装进来后估值继续下杀,宁愿先稳壳、等消费回暖再启动。
一句话:不是不想重组,而是“壳太小、资产太大、政策太严、行业太冷”,只能边保壳磨边方案。按目前节奏,2025年四季度前能看到一份“债务剥离+大股东注资+引入战投”的组合拳预案就算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