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资押注!又一个“寒武纪”来了:亏损、质疑、高溢价,但藏着国产替代的唯一答案
嘎嘎滴脆
1小时前
· 浙江
关注
聚焦A股中报季!点击查看热门公司财报>
阳谷华泰
14.51-0.89%寒武纪-U
1056.24+4.27%(一篇关于中国科技企业成长与国产替代的积极展望)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总能带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寒武纪早期的发展历程与当前波米科技所处的阶段,虽处不同领域,却都折中国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决心与潜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并对国产替代的前景抱有更坚定的信心。
寒武纪的初创期:奠定AI芯片的基石
2016年,寒武纪从中科院的实验室诞生,创始人陈天石带领团队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初创期的寒武纪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市场竞争激烈,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但凭借自主创新的指令集架构和端云一体布局,寒武纪迅速获得资本青睐,2018年估值已达25亿美元,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首个独角兽企业。其核心优势在于:
- 技术前瞻性:早期突破深度学习处理器指令集,性能远超传统芯片;
- 政策与资本赋能:科创板提供融资通道,国家队资本(如国投创业)和产业资本(如阿里巴巴)持续加持;
- 国产替代使命:顺应中国AI产业发展需求,为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奠定基础。
尽管早期亏损严重(2019年净亏损超11亿元),但寒武纪坚持研发投入,最终在2025年迎来业绩爆发(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230%),印证了长期主义和技术坚守的价值。
波米科技的现阶段:新材料领域的突围
波米科技聚焦于半导体和显示面板领域的核心材料——聚酰亚胺取向剂和光敏性聚酰亚胺涂层胶,这两类材料长期被日美垄断,是典型的“卡脖子”产品。与寒武纪早期类似,波米科技当前的特点包括:
- 技术突破已实现:产品性能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进入华为海思、京东方等头部企业供应链,并荣获华为“最佳技术突破奖”;
-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国内半导体材料市场依赖进口,波米作为国内唯一量产企业,预计2026年营收突破10亿元;
- 产能扩张与资本助力:2024年生产线升级后,年产值有望达7-8亿元,并获一级市场估值支持(最新估值约50亿元)。
尽管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2023年营收约1亿元),但波米的核心问题不是技术落后,而是产业化初期的必然阵痛——这与寒武纪早期“研发投入高、短期盈利难”的规律一致。
共同逻辑:国产替代的必然性与国家战略支撑
寒武纪和波米科技的成长路径印证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共同特征:
1. 政策与时代红利: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通道;国家“新基建”和算力自主政策(如《算力基础设施行动计划》)直接推动需求;
2. 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寒武纪通过定增(如2025年50亿元融资)投向大模型芯片研发;波米通过产线扩张(10.4亿元投资)实现规模化降本;
3. 生态协同效应:寒武纪与字节跳动等企业合作,波米与华为、中车等绑定,形成“技术-客户”正向循环。
前瞻展望:波米能否复刻寒武纪的成功?
寒武纪的崛起表明,短期亏损和外部质疑并非判断企业价值的唯一标准,核心在于技术自主性和国产替代的不可逆趋势。对波米科技而言:
- 短期不利因素(亏损、产能利用率低)是产业化初期的正常现象;
- 长期驱动力明确:半导体材料国产化率需从不足10%提升至30%以上(对标国家目标);
- 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特朗普政府加征芯片关税等外部压力,反而加速国内产业链转向国产供应商。
信心源于实力,未来始于当下
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从未一帆风顺,但寒武纪的案例证明:只要坚守技术长期主义、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企业就能跨越周期成长。波米科技今天的投入与亏损,正是为了明天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实现“捅破天”的突破。
国产替代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短期风口,而是时代使命。
芯火不灭,终成燎原之势——这是寒武纪的故事,也应是波米们的未来。
$阳谷华泰(SZ300121)$ $寒武纪-U(SH688256)$
嘎嘎滴脆
收录 21 篇文章 · 2.8万 阅读
作者声明: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发布于创作中心网页端
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微博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