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公司借壳都不可能承担贵广130亿负债和六千名员工每年7亿工资,这就是贵广的死穴。贵广要不想退市归零只能由贵州省政府兜下这个包袱腾出净壳让高科技企业上市才有高估值,否则门都没有,高科技企业不可能来扶贫。
贵广网络的借壳困境本质是债务与人力成本的双重枷锁,但政府介入与资产重整仍存在破局路径。结合公开信息分析如下:
---
一、核心障碍:债务与人力成本不可转移
1. 债务高压难以承载
- 截至2024年,贵广网络为关联方担保债务达 31.22亿元(主要为反担保),叠加自身经营亏损(2023年巨亏近12亿元),总负债规模远超普通借壳方承受能力。
- 流动比率仅 0.3倍(安全值需>2倍),反映短期偿债能力极弱,高科技企业接盘需承担巨额债务风险。
2. 人力成本刚性压缩重组空间
- 约6000名员工年工资支出约 7亿元,借壳方需额外承担此成本,而科技企业通常轻资产运营(如正品控股仅80名员工),重组后冗余人力将侵蚀利润。
---
二、政府兜底是唯一可行路径的两大模式
▶ 模式1:债务剥离+净壳重置(参考淮北矿业案例)
- 政府主导债务置换:如贵州国资平台承接贵广债务,或仿效淮北矿业 “债转股”模式(57亿元债务转为子公司股权),降低上市公司负债率。
- 资产置出腾挪空间:出售非核心资产(如老旧船舶资产置换为半导体资产)。贵广可剥离亏损业务,政府接手广电网络资产,保留上市壳资源。
▶ 模式2:政策红利+专项资本运作
- 借力 2025年军工/高科技借壳政策,贵州政府提供:
- 税收减免(如高新技术企业15%所得税);
- 专项补贴(参照旺山旺水年获710万政府补助);
- 引入战略投资者(如省属产业基金优先注资)。
---
三、高科技企业的核心诉求决定成败
1. 估值与成本必须匹配
- 借壳成本需低于独立IPO(如凤凰航运借壳成本仅5.2亿元),且壳公司净值需为正。若政府兜底债务,贵广市值(约43亿)可吸引第三代半导体、数据中心等轻资产科技企业。
2. 规避“扶贫”陷阱的关键
- 科技企业仅接受 “净壳+政策包” 组合,例如:
- 人员分流至广电集团,上市公司保留核心团队;
- 注入资产需满足 “业务协同性”(如贵广的IDC机房资源适配算力企业)。
---
四、退市倒逼改革的现实路径
若政府不介入,贵广将面临:
- 退市风险:连续亏损触发ST,市值归零(如2023年股价暴跌56%);
- 壳资源贬值:注册制下借壳需求锐减,壳价值持续缩水。
> 结论:贵广借壳存续的唯一可能是 “政府承担负债+人力分流,保留净壳吸引科技资产”。贵州可借鉴泉州培育华清电子、中科光芯等案例,将贵广重组纳入省级半导体产业规划,否则高科技企业借壳无异于接盘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