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集科技VS华海清科:半导体国产替代深水区的攻坚之战

用户头像
洪流投资
 · 北京  

洪流投资认为,半导体国产替代已进入“深水区”,投资逻辑需从泛化赛道布局转向细分环节的攻坚能力评估。安集科技华海清科虽同属半导体前道领域,但业务属性、成长路径及风险收益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业务壁垒、政策催化、增速逻辑及估值四个维度深度剖析。

一、业务本质:材料耗材的“持续性”与设备平台的“跳跃性”

安集科技的核心在于半导体材料的“高壁垒+耗材属性”。其主力产品化学机械抛光液(CMP)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消耗品,全球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但国产化率不足15%。安集目前全球市占率约11%,且产品线已横向拓展至湿电子化学品、电镀液等新领域。这种耗材模式意味着一旦通过客户验证,即可产生持续、稳定的复购需求,业绩波动性相对较小。

华海清科的逻辑则聚焦半导体设备的“稀缺性+平台化”。作为国内CMP设备唯一龙头,其设备是晶圆厂扩产的刚性需求。但设备业务与晶圆厂资本开支周期强相关,业绩呈现“阶梯式增长”特征:单笔订单金额大,但交付验收周期长。公司近期向减薄、再生等新设备延伸,试图打造平台化能力,但新业务仍需时间验证商业化效率。

关键差异安集科技的成长更像“爬坡”,依赖国产替代渗透率稳步提升;华海清科的成长则似“跳跃”,需等待产线扩产大订单落地。

二、政策与市场展望:国家意志驱动的确定性红利

半导体国产替代已从“可选项”升级为“必选项”。近期美国对华芯片管制持续加码,进一步强化了国产供应链自主的紧迫性。政策层面呈现双轮驱动:

直接资金支持: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3440亿元,重点投向设备与材料环节;

需求端拉动中芯国际、华虹等本土晶圆厂未来三年扩产规划明确,2025年国内12英寸晶圆产能预计占全球25%,为设备材料企业提供确定性市场。

在此背景下,安集科技华海清科均受益于国产替代的刚性需求,但受益节奏不同:

安集科技的抛光液是“易耗品”,即使晶圆厂扩产速度阶段性放缓,存量产线的持续运行仍保障其基本盘;

华海清科的设备需求与晶圆厂新建产线节奏强绑定,若宏观资金到位速度延迟,业绩兑现可能滞后。

三、增速预估:为何敢给60%与50%的预期?

洪流投资对两家公司的增速预测基于国产替代的“渗透率加速度”模型:

安集科技60%增速依据

存量替代空间:国内CMP抛光液市场规模约50亿元,安集当前营收约20亿元,对应渗透率不足40%。在良率要求最高的逻辑芯片领域,国产化率仍低于10%,未来3年替代速度将加快;

新品放量:其清洗液等新品已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通过验证,2024年上半年相关收入同比增长75%,第二增长曲线开始发力;

全球竞争格局:全球龙头陶氏化学份额超50%,但地缘政治下本土晶圆厂优先采购国产材料,安集有望复制国产光伏材料的替代路径。

华海清科50%增速依据

扩产周期刚性需求:国内未来3年新增12英寸晶圆产线超20条,单条产线需配置2-3台CMP设备,对应市场规模约60亿元;

平台化溢价:其减薄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供应商名单,若新设备批量交付,可打开额外30亿元市场空间;

存量服务收入:已交付设备的维护及耗材业务占比提升,平滑业绩波动。

四、估值重锚:为什么敢看高目标价?

洪流投资采用“国产替代溢价估值法”,核心逻辑是:在战略级赛道中,优质企业的估值锚应从静态PE切换为“替代空间×市占率预期”

安集科技目标价272-310元

2025年预期净利润8.5-9亿元,给予108-132倍PE(对应PEG 1.8-2.2)。高溢价合理性在于:

材料行业毛利率长期维持在55%以上,盈利质量显著高于设备企业;

耗材商业模式具备“滚雪球”特征,稳态净利率可达30%,稀缺性应享受估值溢价-8

华海清科目标价185-248元

2025年预期净利润14.5-15.5亿元,给予83-104倍PE(对应PEG 1.6-2.0)。估值弹性大于安集的原因:

设备订单能见度高,若未来半年新增产线招标超预期,PE可上修至120倍;

但平台化故事需业绩兑现,若新设备落地延迟,估值承压明显-7

五、风险提示:不可忽视的“灰犀牛”

技术迭代风险:芯片制程向3nm以下演进,对抛光液纯度、设备精度要求跃升,若研发跟进不足可能被替代;

客户集中度:两家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均超70%,需警惕单一晶圆厂资本开支变动;

地缘政治升级:若美国进一步限制14nm以下设备材料对华出口,短期情绪冲击大于实际业务影响。

结论:洪流投资的配置建议

短期(1年内):优先配置安集科技。业绩能见度高、商业模式抗周期性强,当前估值已反映悲观预期,攻守兼备;

中长期华海清科弹性更大,但需密切跟踪其新设备订单落地情况,可逢低分步建仓;

核心原则:半导体国产替代是十年级趋势,投资需忽略短期波动,聚焦企业技术突破与份额提升的确定性。

(洪流投资提示:以上分析基于公开信息与产业调研,目标价存在动态调整可能,投资决策需结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