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是“司马茶馆”出品的第608篇文章。最近母婴护理品牌圣贝拉有点“火”,一边是“三年亏损12亿”的热议,一边是高净值家庭排队买单的现实。带着这份好奇,司马仔细研究了它的招股书,发现数据背后藏着不一样的商业逻辑。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家“亏损却抢手”的企业,到底靠什么打动消费者。
乍一看“三年亏12亿”确实吓人,但深入招股书会发现,这是会计准则的“叙事偏差”。圣贝拉的“亏损”主要来自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股权激励等非现金支出,而真正反映经营能力的经调整净利润,早在2023年就实现了2077万元盈利,2024年上半年更是同比增长122.4%至1715万元。
为什么会有误解?关键在“销售成本”的翻译差异。港股财报中的“销售成本”(CostofSales)其实是主营业务成本,包括护理人员工资、酒店租赁、月子餐食材等,和广告营销无关。2024年上半年,圣贝拉的广告开支仅2826万元,占营收7.9%,比很多消费品牌都低。真正的成本大头是人力(7841万元,占33.2%)、高端物业租赁(7869万元,占33.3%)和新零售产品(1507万元,占6.4%),每一分钱都花在提升服务体验上。
圣贝拉的野心远不止“开月子中心”,而是构建“高端护理+新零售+技术赋能”的生态闭环:
①高端服务锚定品牌价值:旗舰品牌“圣贝拉”主打高净值家庭,单店收费20万-50万元,提供24小时一对一护理、定制化月子餐等服务,2023年毛利率达36.5%。截至2024年上半年,其月子中心收入已超越行业第一的竞争对手,三年收入增速41%,妥妥的“口碑收割机”。
②新零售打开第二曲线:收购广禾堂后,圣贝拉将其从线下转向线上,订单量从2021年的2355单暴增至2023年的7.48万单,均价从621元涨至860元,毛利率提升至63.3%。同时推出功能性内衣品牌S-bra,切入产后塑形市场,形成“服务+产品”的消费闭环。
③技术赋能管理效率:自主研发SaaS系统和护理服务平台,从房间温湿度到婴儿喂养记录全流程智能化,还引入AI大模型优化服务SOP。未来计划向行业开放技术平台,从“服务提供商”升级为“生态输出者”。
在月子中心渗透率仅5.5%的蓝海市场,圣贝拉用“分层策略”精准触达不同客群:
①顶端锚定:圣贝拉母婴护理中心树立行业标杆,吸引明星和高知家庭,成为品牌“活广告”。
②腰部下沉:推出“小贝拉”品牌,主打10万-20万元价位,覆盖年轻中产家庭,2024年上半年门店数量占比超60%,成为收入增长主力。
③长尾延伸:通过广禾堂、予家(育儿服务)等品牌,切入产后修复、儿童营养等领域,用户生命周期从“坐月子”延长至“孩子3岁前”,复购率提升30%以上。
这种“金字塔”结构既保证了高端市场的溢价能力,又通过规模化的中端服务降低边际成本。数据显示,中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2030年预计达1176亿元,圣贝拉凭借47.1%的年复合增长率(2021-2023年),已在头部品牌中占据2.4%市占率,增速领先行业。
圣贝拉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把“一次性月子服务”变成“家庭健康入口”:
①数据资产:通过护理服务积累用户健康数据,反向优化产品研发,比如根据产后女性需求推出定制化营养套餐,复购率比普通产品高45%。
②医疗闭环:投资杭州贝瑞斯美华妇儿医院,打通“孕期检查-产后护理-儿童医疗”链条,用户在体系内消费时长可延长至5-10年。
③技术输出:SaaS系统已部署至72家门店,未来向中小月子中心开放后,有望成为新的收入来源,预计2025年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达15%。
在司马看来,圣贝拉的“亏损”本质是对未来的投资:高端服务构建品牌壁垒,新零售和技术赋能提升盈利空间,全周期生态锁定用户终身价值。当同行还在拼价格时,它已用“服务+产品+技术”的组合拳,在家庭护理赛道画出了一条独特的增长曲线。
母婴护理是“重信任、长周期”的赛道,圣贝拉用三年时间证明:真正的护城河不是烧钱营销,而是把每一分成本都变成用户可感知的价值。对于司马好友们来说,这样的企业或许才是穿越消费周期的关键——用长期主义构建生态,用细节打磨赢得信任。至于短期财报数字,不如交给时间去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