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药保护知多少

用户头像
司马茶馆
 · 福建  

$片仔癀(SH600436)$ $云南白药(SZ000538)$ $广生堂(SZ300436)$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是“司马茶馆”出品的第287篇文章。最近翻了2024年到2025年8月13日的中药品种保护申请数据,越看越有味道——既有老药坚守,也有新药突围,还有企业的小心思藏在数据里。今天就把这些干货掰开了跟大家聊,让咱们一起看懂这波中药保护背后的门道。

一、79件申请:独家占了96.2%

先把最核心的整体数据摆出来:这1年零8个月里,全国受理的中药品种保护申请共79件,涉及58家生产企业。但最让人惊讶的不是总数,而是“独家”的占比——79件里有78件是独家产品,非独家的就1件。

咱们算笔账:78除以79,差不多是96.2%。这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企业拿出来申请保护的,都是自家“独一份”的宝贝。像复方桐叶烧伤油,专门治烧伤烫伤;还有散寒化湿颗粒,应对寒湿相关的问题,这些品种在市场上没有直接竞品,企业自然要牢牢护住。

那唯一的非独家品种是谁?是百合固金片,由广东万方制药和广州诺金制药两家一起申报续保。这种情况特别少见,也能看出来,非独家品种想通过保护获得优势,难度比独家品种大得多——毕竟你有的别人也有,保护期内想独占市场,根本不现实。

二、申请类型:初保是主力,续保藏老药

申请类型分两种:初保(第一次申请保护)和续保(保护期快到了续期)。这两类的数据差距特别大,能看出企业的不同策略。

1.初保:68件,占比86.1%。这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选初保?一方面是新药需要保护——比如2023年刚获批的某个止咳颗粒,企业怕刚上市就被模仿,赶紧申请初保;另一方面是老药“补保护”——有些品种1998年就获批了,之前没申请过保护,现在市场竞争激烈,赶紧补上,比如1999年获批的某款养胃胶囊,这次就申请了初保。

2.续保:11件,占比13.9%。数量少,但分量重。因为续保的基本都是“国民老药”,比如云南白药,2002年获批,之前已经拿过保护,这次续保是为了继续守住市场;还有片仔癀,也是多年的老品种,续保能让它在高端中药市场继续保持独占性。这些老药经过二三十年的市场检验,口碑和销量都很稳,企业肯定不愿意失去保护带来的优势。

三、剂型选择:跟着需求走,传统现代都吃香

剂型是中药的“外衣”,选对了剂型,不仅方便服用,还能提升药效。这次申请里的剂型分布,就特别贴合不同人群、不同病症的需求。

1.主流剂型占近七成:胶囊剂、片剂、颗粒剂、合剂这四种,加起来有55件,占总申请数的69.6%。为啥这四种最受欢迎?咱们拿颗粒剂举例,冲开水就能喝,老人小孩都能接受;片剂和胶囊剂方便携带,出差旅游揣几片就行;合剂不用冲调,直接喝,适合不方便找热水的场景。像小儿感冒舒颗粒是颗粒剂,就是考虑到孩子不爱吃药,颗粒剂能加少量糖调味,家长喂药也省事。

2.传统与现代剂型各有6项:传统的丸剂、散剂,比如治疗慢性病的六味地黄丸(丸剂),药效释放慢但持久,适合长期调理;还有治外伤的云南白药散剂,外敷见效快。现代的滴丸剂、注射剂也不落下——滴丸剂溶解快,像散风通窍滴丸,治鼻炎鼻塞,含服后很快能缓解;注射剂则适合急重症,比如某款治疗心梗的中药注射剂,能快速起效,挽救生命。

3.剂型跟病症精准匹配:这里有个很明显的规律——儿科用药多是颗粒剂、合剂,因为孩子吞咽能力弱,这些剂型好服用;急重症用药多是注射剂,追求“快”;慢性病用药多是丸剂、胶囊剂,讲究“稳”。比如治疗糖尿病的某款胶囊剂,一天吃两次,患者容易坚持;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某款丸剂,需要长期服用,丸剂的剂型正好适合。

四、企业布局:头部多品种,地域有讲究

看企业的数据,能摸清中药行业的“江湖格局”——既有头部企业的全面出击,也有中小企业的单点突破,地域分布也跟政策紧密相关。

1.8家活跃企业扛了22.8%的申请:有8家企业申请了2项及以上,一共18件,占总申请数的22.8%。

①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是“黑马”,一口气申请了3项:柴芩清宁胶囊(治感冒发热)、双花百合片(治口腔溃疡)、散风通窍滴丸(治鼻炎),这三个品种覆盖了呼吸道、口腔、耳鼻喉等多个领域,明显是想多线布局,扩大市场份额。

②还有7家企业各申请2项:云南白药集团申请了云南白药和云南白药胶囊,都是核心产品;济川药业申请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主打儿科和清热解毒;另外5家企业也都是聚焦自己的优势领域,比如有的专注心脑血管药,有的专注消化类药,都是想通过多品种保护,筑牢自己的“护城河”。

2.63.3%的企业只申请1项:有50家企业只申请了1项,占比63.3%。这些大多是中小企业,比如某家湖北的小药厂,只申请了自家的主打品种——一款治疗风湿的药酒,因为企业资源有限,只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一个品种,申请保护也是为了让这个“独苗”能在市场上活得更久。

3.地域集中在这几个省:江苏、广东、湖北、云南的申请企业最多。为什么是这几个省?江苏有扬子江、济川这些龙头企业,产业链完善;广东对中医药创新支持力度大,企业愿意投入研发;湖北有“中医药强省”政策,中小企业发展快;云南有云南白药这样的标杆企业,还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自然能吸引更多企业布局。

五、药龄跨度25年:老药新药都要“护”

这次申请的品种,药龄从1998年到2023年,整整25年,不管是“爷爷辈”的老药,还是“刚出生”的新药,都在抢着申请保护。

1.老药占比超六成:批准年份≤2010年的老药有52项,占比65.8%。这些老药里,最老的是1998年获批的某款治哮喘的丸剂,已经卖了27年;还有2002年的云南白药、2009年的痛泻宁颗粒,都是十几年的“老将”。这些老药为啥还要申请保护?因为虽然口碑好,但市场上仿冒品多,申请保护能打击仿冒,还能延长独占期,比如某款2005年获批的胃药,之前没保护,仿冒品有十几种,申请保护后,仿冒品就不能再卖了,销量一下子涨了20%。

2.新药占比超三成:批准年份>2010年的新药有27项,占比34.2%。这些新药里,最新的是2023年获批的某款抗病毒颗粒,刚上市半年就申请了初保;还有2013年的柴芩清宁胶囊、2018年的某款降压片,也都申请了保护。现在企业对新药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以前新药上市一两年才申请保护,现在恨不得刚拿到批文就提交申请,就是怕被对手“抄作业”,毕竟研发一款新药要花几千万甚至几亿,可不能让别人轻易分走市场。

3.药龄和申请类型的小规律:初保的品种,批准年份中位数是2012年,也就是说一半是2012年前获批的老药,一半是2012年后的新药;而续保的品种,批准年份中位数是2003年,全都是2003年前的老药——这也合理,毕竟只有老药才会有“续期”的需求,新药刚申请初保,还没到续保的时候。

六、特殊品种:政策风口上的“香饽饽”

这次申请里,有两类特殊品种特别亮眼,它们的出现,正好踩中了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风口。

1.古代经典名方:比如散寒化湿颗粒,它的配方来源于古代医书里的经典方剂,经过现代工艺改良而成。国家对古代经典名方特别支持,不仅审批流程更简化,还能享受政策红利。企业申请这类品种的保护,一方面是因为配方有“历史背书”,消费者更信任;另一方面是能借助政策优势,更快拿到保护,比如某款基于《伤寒论》配方研发的颗粒剂,从申请到受理只用了1个月,比普通品种快了一半。

2.保健药品转药品:像芪蛭通络胶囊,以前是“蓝帽子”保健药品,只能宣称保健功能,不能治疾病;现在转为药品后,既能治中风后遗症,还能申请保护。这种“升级”对企业来说是好事——药品的市场规模比保健品大得多,而且能进入医院销售,比如芪蛭通络胶囊转药品后,已经进入了10多个省的医保目录,销量比之前翻了3倍。

在司马看来,这波中药品种保护申请,藏着行业发展的三个信号:一是企业越来越重视“独家优势”,96.2%的独家品种占比,说明大家都想通过保护建立市场壁垒;二是剂型选择更“务实”,不管是传统丸剂还是现代注射剂,都围绕着“方便用、效果好”来选,这也是中药贴近消费者的表现;三是政策对行业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古代经典名方、保健转药品的品种受关注,正好契合了国家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方向。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受保护的品种,不管是老药还是新药,在质量和疗效上都更有保障,以后选中药,也能更放心。

@今日话题 @球友福利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星计划# #近十年新高!沪指突破3731点!# #中药板块异军突起,行情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