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珠集团(SZ000513)$ $XD片仔癀(SH600436)$ $同仁堂(SH600085)$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是“司马茶馆”出品的第286篇文章。最近不少司马好友跟我聊,说医药行业今年看着热闹,可有些公司老板一减持,股价就跟着波动,心里总有点慌。其实不用只盯着减持的消息,今天咱们就聊聊另一个方向——那些大股东在增持、公司自己在回购的医药企业。能在行业上涨后还这么做,背后藏着对公司的信心,咱们一条一条说清楚。
这部分公司的大股东,要么是创始人团队,要么是实力雄厚的投资方,都是拿着真金白银买自家股票,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现在不少biotech公司忙着增发融资,高管也时不时减持,加科思却反着来。今年7月,公司先公告要拿出1亿港元回购股票,紧接着大股东就开始连续增持:
①7月21日,增持85.44万股;
②7月24日,又增持24万股;
③7月30日,再增持6.09万股;
中间因为中报静默期停了一个月,9月4日又接着增持40.2万股。这么密集的增持,在当下的biotech圈子里确实少见,能看出大股东对公司的底气。
2、中国生物制药:谢家的“定心丸”
提到中国生物制药,熟悉的朋友都知道谢家的资本运作能力。今年公司收购了礼新医药,股价也涨到了高位,这时候前董事长谢炳站出来增持了——8月20日,他以7.44港元/股的价格,花了2.22亿港元买自家股票。而且不止增持,公司今年还回购了8500万元股票,不过主要是在1月和4月股价有点波动、跌得比较多的时候出手的,每次都挺及时。
3、人福医药:招商局的“长期局”
人福医药之前有不少债务问题,直到今年招商局集团进来重组,一下子拿出118亿元,拿到了23.7%的股权,按这个算,人福医药当时总估值是498亿元,对应股价30.5元/股。
招商局进来后也没闲着,继续增持:
①4月29日到6月13日,旗下招商生命科技增持了1632万股,占总股本的1%,花了3.461亿元,平均每股21.21元;
②7月3日又公告,计划再增持1%-2%的总股本,股价上限定在25.53元/股;
③到8月29日,已经累计增持了1365万股,花了2.9亿元,平均每股21.25元,现在招商生科和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已经到27.14%了,明显是打算长期持有。
上海莱士现在的控股股东是海尔,之前海尔接手部分股权后,持股比例就有28.80%。今年5月,海尔直接公告要增持2.5亿到5.0亿元,而且没设价格区间——意思就是不管股价涨还是跌,都按计划买。
除了大股东增持,公司自己也在回购:年初就说要拿出2.5亿到5.0亿元回购股票,到8月底已经累计回购了4.7亿元,进度挺快。
除了大股东,不少医药公司自己也在回购股票,有的是为了员工持股计划,有的是注销减少股本,本质都是觉得自家股票值这个价。
1、德琪医药:涨十倍还回购
德琪医药今年股价涨得很猛,快十倍了,但9月初公司还是公告,打算拿出不超过4000万港元回购股票。可能有人会问,都涨这么多了为啥还回购?其实公司最近战略调整了,把已经获批产品的国内商业化权益转让出去,不自己做销售了,专心搞ADC、TCE这些技术平台的创新,看来是想把钱花在更核心的研发上,回购也是给市场传递信心。
2、丽珠集团:年年都有回购动作
丽珠集团是出了名的“回购常客”,手里现金也充裕:
①2023年,回购了4亿元股票;
②2024年,回购金额涨到6亿元;
③2025年更实在,计划回购6亿到10亿元,到8月底已经回购了4.91亿元,进度快过半了。
不过要提一句,丽珠H股去年还回购了2.21亿元,今年暂时没动静,主要精力放在A股这边。
3、京新药业:回购快完成了
京新药业今年3月就公告,计划回购3.5亿到7.0亿元股票,用来做员工持股计划。到8月底,已经累计回购了6.09亿元,回购的股份占总股本的5.49%,离最高目标就差一点了,执行力很强。
4、长春高新:转型期的“定心操作”
长春高新大家都熟悉,之前靠生长激素业务做得很大,但这两年消费低迷加上行业竞争,金赛药业的利润受了点影响,好在公司正在转型创新药,最近也有产品陆续进入商业化阶段。
今年公司计划回购3亿到5亿元股票,用来做员工持股计划,到8月底已经回购了4亿元,占总股本的0.95%,既给员工打气,也给市场吃了颗定心丸。
5、威高股份:有钱还大方分红
威高股份今年回购动作不算特别大,但很稳:累计回购了2184万股,占总股本的0.48%,花了1.14亿元。而且公司不光回购,中报还拿出4.43亿元分红,手里现金有80多亿元,不管是回购还是分红,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看得出财务状况很健康。
三、聊聊这些动作的门道
可能有司马好友会问,增持和回购到底能说明啥?其实不用想太复杂,简单说就是“自己人看好”。大股东和公司最了解自家的业务,比如加科思在biotech普遍减持的时候增持,是知道自己的研发进度;招商局增持人福医药,是看好重组后的发展潜力。
当然,也不是说只要有增持回购就一定好,还是要结合公司的业务、研发、财务情况看。但至少这些动作能说明,公司的“自己人”愿意把钱投进来,这比单纯的口号更实在。
在司马看来,医药行业本来就是长期赛道,有政策支持,创新药、医疗器械这些领域也有不少机会。咱们看公司的时候,除了关注股价涨跌,多看看大股东和公司的动作,能更清楚地看到背后的信心。毕竟真金白银的投入,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