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价值是匹配的,而不是想当然,要真正靠价值和需求匹配。
人们总有一个思维定式,叫做钱没地方去,人家钱好好的待在了银行里,怎么说没地方去呢,就像你们都在家里看电视,刷剧,结果还有人担心你们没地方去,这不是很搞笑么。
然后,就开始意淫了,消费想只要来两百万存款,我就起来了,房子想只要来三百万存款我就支棱起来了,某市场想只要有几百万存款来我这,我就是小牛牛了。
街溜子也会想,北上广那么多漂亮的单身美女,也没地方去,都来我怀里,我就成了后宫佳丽三千。
怎么不问一句:凭什么?
也许,短期会有一些效应,但长期去看,还是要价值匹配,让大家觉得这个地方有价值,有性价比,有安全性,甚至有赚钱效应。
当然,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赚钱效应了,炒一炒就好了,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来了,不会是三五天,至少三五年起步了。
反正来了就行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就显得可贵。
还有一种人,我觉得无论如何是不会进来的,他们要么不懂,要么不愿意冒险和费脑,日本当年都负利率了,也不是所有人都炒股去了。
我倒是觉得最近的增量资金,存款未必进来多少,不少存款进来好像只是做做逆回购打打新,根本不碰二级市场。
更多的可能是,场内的人加杠杆了,还有就是场外的人通过etf买的。
其实,选择国债,存款,股市,房子,都是人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必有原因,所以最好是靠价值匹配,而不是所谓的想当然。
去年前年存款利息也只有一点多二点多,分红率超过5%的公司有的是,你让那地风险的人去买股票,他们还是没有轻易过来,因为这个时候靠的是理性,理性告诉他们不适合自己。
但是,通过炒作把价格弄高,什么银行都是历史新高,吸引这些低风险偏好的人进来买在比如银行的历史新高,这是靠人性的弱点,很不厚道。
说白了,炒股之前不是要测风险偏好等级么,那些买国债和存款的人,几乎都是PR1级别甚至更低,一才子就让人家买PR4和5的股票,不来就用上涨吸引,这都不是长期的事情。
长期就是培养市场的价值,培养大家的理性和知识储备,然后互相匹配。
当然,这很难,好像也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