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创新革命:AI与合成生物学重塑医疗未来

用户头像
金山之旅
 · 澳大利亚  

从体外制备到体内生成,从实验室设计到AI驱动,生物医药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融合与范式转移。
2025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研究:他们成功利用脂质纳米颗粒递送mRNA,在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几乎同时,阿斯利康注册了首款STEAP2 ADC药物的I/II期临床试验,而剂泰科技则发布了全球首个AI纳米递送平台NanoForge。
这些突破彼此呼应,标志着生物药行业已进入颠覆性创新时代。AI驱动研发、体内基因治疗、ADC药物等技术正相互融合,推动医疗模式向精准化、智能化和根本性干预迈进。

01

技术融合突破:从单一创新到多维融合

生物药行业的创新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点突破,而是呈现多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体内CAR-T治疗的最新进展。
中国科大附一院团队采用新型靶向CD8的LNP制剂HN2301,包裹编码CD19-CAR的mRNA,直接注入患者体内。结果显示,给药6小时后,患者外周血中即可检测到CD8+CD19-CAR T细胞,B细胞水平显著降低。
这种方法的革命性在于:它避免了传统CAR-T复杂的体外制备过程,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治疗周期。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后SLEDAI-2K评分持续下降,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ADC药物领域同样迎来创新浪潮。阿斯利康的AZD0516成为首款作用于STEAP2的ADC药物,采用依喜替康类Payload和β-葡萄糖苷酶可裂解连接子。这种设计增强了ADC的靶向释放与肿瘤特异性杀伤能力,同时控制系统性毒性。
在临床前研究中,单药治疗即能够在多种前列腺癌模型中引起显著、持久的肿瘤缩小。

02

AI驱动研发:从“试错”到“精准设计”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生物医药研发的全流程。剂泰科技发布的AI纳米递送平台NanoForge,集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千万级LNP脂质库,实现了从分子生成到确定剂型的全流程闭环。
该平台已拥有超过1000万种脂质结构,10万个模型训练数据点,突破性实现肝、肺等8个器官或组织的LNP靶向递送。
mRNA设计领域,Raina Bioscience开发的GEMORNA平台,成为全球首个专门用于mRNA序列设计的生成式AI平台。实验证明,该平台设计的mRNA在体外实验中表现程度增加了41倍,在小鼠体内则显著强化了抗体效价。
更令人惊叹的是AI在基因组设计方面的突破。斯坦福与Arc Institute团队利用AI模型生成全功能噬菌体基因组,其中16个基因组可有效抑制宿主生长,甚至能对付天然噬菌体难以处理的耐药菌。
这一突破标志着AI不仅可以设计单个蛋白质,还能掌控整个基因组的复杂相互作用。

03

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重构药物生产模式

合成生物学正在重构药物生产方式。通化东宝作为传统药企代表,正通过创新药管线和国际化拓展实现转型。
2025年上半年,通化东宝实现扭亏为盈,利拉鲁肽生产达到34.1万支,依托考昔片获批上市,精蛋白人胰岛素系列产品在乌兹别克斯坦、尼加拉瓜接连获批。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通化东宝的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降糖+减重1b期临床试验数据积极,减重适应症进入2期临床。公司还出售特宝生物部分股权回笼资金,聚焦核心业务发展。
生物制造技术也在持续进步。安睿特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在登陆俄罗斯后,又成功在吉尔吉斯斯坦获批,并在国内完成三期临床揭盲。这种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生产工艺,打破了传统从血浆中提取白蛋白的模式,提高了安全性和可及性。

04

产业生态与区域发展:集群效应显现

生物医药创新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通化市作为传统医药产业基地,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70户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3.2亿元,同比增长7.6%。
通化东宝、万通药业等13家龙头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这种集群效应的形成,得益于政策精准支持和产业链协同。
2025年4月举办的“2025中药政策与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和8月召开的第八届长白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为产业集聚注入了新的活力。
金融支持也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专员对接与“项目中心+行长制”,通化市精准摸排企业融资需求,上半年实际为10户次企业投放贷款1.32亿元。这种精准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创新企业的资金压力。

05

未来趋势与投资逻辑:平台价值与临床需求并重

面对生物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投资者需要关注技术平台的价值与临床需求的结合。拥有底层技术平台的公司更具长期竞争力。
例如,剂泰科技的AI纳米递送平台和Raina的mRNA设计平台,都展示了技术平台的扩展性和应用潜力。
临床需求是另一个关键指标。解决未满足临床需求的产品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例如,针对耐药菌的AI设计噬菌体、针对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体内CAR-T疗法,都因解决临床痛点而具有广阔前景。
合作生态也日益重要。大药企与Biotech的合作可以加速创新技术转化。阿斯利康推进STEAP2 ADC临床研究,与中国科大附一院开展体内CAR-T研究,都体现了这种趋势。
政策支持也不可忽视。随着细胞与基因治疗被列入国家级颠覆性技术专项,相关领域有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生物药的创新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从AI设计基因组到体内CAR-T,从ADC药物到合成生物学,这些技术不仅代表着科学的前沿,更预示着未来疾病治疗模式的根本变革。
随着AI、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更精准、高效、普惠的医疗健康时代正在到来。

$上证指数(SH000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深证成指(SZ3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