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决定结果:当“老登股”失宠时,别在犹豫中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用户头像
金山之旅
 · 澳大利亚  

在一些低估值、高股息的“老登股”的投资者中,开始出现一种普遍蔓延的焦虑。股价的持续阴跌,让最坚定的持有者也开始怀疑:“是不是公司基本面出问题了?”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新消费、创新药板块上。财报看似无恙,业务仍在推进,但股价就是跌跌不休。

其实,当下的走势与基本面关系已然不大,核心逻辑简单而残酷:资金正在被大规模抽走,涌向了那个光芒万丈的舞台——科技股。 这是一场由宏大叙事和赚钱效应驱动的资金迁徙,在趋势面前,个体的基本面瑕疵或亮点都显得微不足道。

一、痛苦的根源:在“对的牛市”里承受“错的亏损”

这种行情对坚守传统价投或深度研究框架的投资者而言,是极致的煎熬。

你或许能理解这种痛苦:一边看着AI、科技概念股连日猛涨,账户新高不断;一边守着自己“低估”、“高息”、“现金流稳定”的持仓,它不仅大幅跑输指数,甚至还逆势下跌。这种对比带来的失落感、自我怀疑,远比单纯的熊市亏损更折磨人。

于是,论坛上的声音开始分化:

怀疑论者: 开始用放大镜寻找基本面的裂痕,为下跌寻找“合理”解释,试图证明离场是明智的。

坚守派: 不断强调股息率更高了,估值更低了,用“价值终将回归”来安慰自己。

摇摆派: 最为痛苦,在“坚守传统价值”和“拥抱时代趋势”之间反复横跳,心态濒临崩溃。

二、认知分层:你处于哪个阶段?

这正是市场最考验认知的时刻。你的认知层次,直接决定了你的行为和最终结果。

第一层认知:看不见趋势。 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价投世界,认为科技股炒作是“博傻”,对资金面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结果可能是全程踏空科技行情,并因老仓下跌而受损。

2. 第二层认知:看见了,但不愿信。 承认科技股在涨,但出于路径依赖、风险厌恶或对高估值的恐惧,选择不看、不碰。结果是在痛苦中坚守,可能守住本金但错过巨大收益。

3. 第三层认知:早信早拥抱着。 他们较早地理解了这场科技变革的叙事力量,敢于在趋势初期用部分仓位参与。无论这是基于深度研究还是对市场情绪的敏锐把握,他们成为了这轮行情的赢家。

4. 第四层认知:后知后觉的接盘者。 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在犹豫和嫉妒的煎熬中,最终在情绪崩溃的顶点,实在忍不住了,割掉“老登股”,全仓换入已经涨上天的科技股。 他们行动的动机不是“相信”,而是“害怕错过”,最终大概率成为站岗者。

三、关键抉择:要么早信,要么不信,千万别犹豫

面对这种极致的风格分化,最危险的策略就是 “犹豫”。

“早信” 意味着你在趋势确立初期,基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敢于下注。你承担了早期的不确定性,也理应获得丰厚的回报。

“不信” 则意味着你基于对估值、风险或自身能力圈的判断,决定不参与这场游戏。这同样是一种清晰的认知,它能让你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在追高中承受不可控的风险。坚守价值,需要的是穿越周期的耐心和对股息再投资的纪律。

最致命的,是“晚信”。 当你被市场教育了几个月,终于“皈依”科技股时,很可能你买入的已不是“梦想的起点”,而是“行情的末端”。市场的聪明资金正在寻找下一个叙事,而你却成了当前叙事最后的买单者。

结语:守住你的认知圈,赚你该赚的钱

投资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一种策略能通吃所有市场。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逻辑自洽和行动果断。

如果你选择拥抱趋势,就要不断学习,理解新叙事的核心,并设置好严格的风险控制线。
如果你选择坚守价值,就要真正接受“均值回归”的长期性和期间可能出现的巨大跑输,并用股息现金流来对抗寂寞。

认知决定结果。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做出非黑即白的选择,远比在灰色的犹豫地带备受煎熬要明智。不要让你的投资动作,从一个痛苦的错误(坚守下跌),转向另一个更致命的错误(追高接盘)。

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平静地接受因自己认知边界所导致的“错过”,这才是长期存活于市场的根本智慧。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