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有几大著名的失败案例,其买入理由和失败原因可总结如下:
1. 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1962-1985)
• 买入理由:
巴菲特早期受导师格雷厄姆“捡烟蒂”策略影响,认为该公司股价低于净资产,属于“便宜货”,计划短期套利(低价买入后等待公司回购股票获利)。后来因管理层临时压低回购价,巴菲特赌气全资收购,试图通过经营改善扭转局面。
• 失败原因:
◦ 行业趋势不可逆:美国纺织业受亚洲低成本制造业冲击,成本优势丧失,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属于“夕阳行业”,无论如何经营都难以逆转颓势。
◦ 投资逻辑错误:“捡烟蒂”策略适用于短期套利,但巴菲特却长期投入资金和精力,违背了“不与趋势为敌”的原则,最终公司于1985年关闭,巴菲特称此次投资“至少损失2000亿美元潜在收益”。
2. 所罗门兄弟公司(1987-1991)
• 买入理由:
巴菲特看好所罗门兄弟在债券市场的龙头地位,认为其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壁垒。1987年以7亿美元购入可转换优先股,股息率8.75%,看似是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
• 失败原因:
◦ 公司治理失控:1991年所罗门兄弟曝出国债操纵丑闻,管理层隐瞒不报,导致公司面临监管处罚和声誉危机,濒临破产。
◦ 被迫“救火”消耗精力:巴菲特不得不亲自出任临时董事长稳定局面,虽然最终保住了本金和利息,但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对伯克希尔声誉的潜在影响,远超投资收益,被视为“得不偿失”。
3. 德克斯特鞋业(1993-2001)
• 买入理由:
巴菲特看中德克斯特鞋业的品牌口碑和管理层能力,认为其在美国本土鞋业市场有稳定的竞争力,且以伯克希尔股票置换收购(而非现金),当时被认为是“低成本扩张”。
• 失败原因:
◦ 行业冲击:亚洲廉价鞋类产品涌入美国市场,德克斯特的成本优势被彻底颠覆,销量和利润大幅下滑。
◦ 置换代价高昂:以伯克希尔股票收购,而此后伯克希尔股价大幅上涨,导致实际“收购成本”飙升,巴菲特后来承认这笔交易“损失了约70亿美元”。
4. 康菲石油(2007-2008)
• 买入理由:
2007年油价处于高位,巴菲特认为能源需求长期增长,康菲石油作为传统能源巨头,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因此投入70亿美元增持。
• 失败原因:
◦ 周期误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导致能源需求骤降,油价从147美元/桶暴跌至30美元以下,康菲石油股价腰斩。
◦ 忽视新兴趋势:未预见页岩油革命对传统石油行业的冲击,传统能源公司的长期价值被削弱,最终巴菲特在低位减持,亏损约20亿美元。
5. IBM(2011-2017)
• 买入理由:
巴菲特看好IBM在企业IT服务领域的护城河,认为其客户黏性强、现金流稳定,符合“长期持有优质公司”的逻辑,以170美元均价买入,持仓市值最高达130亿美元。
• 失败原因:
◦ 对科技行业认知不足:低估了云计算对传统IT服务的替代作用,IBM转型缓慢,市场份额被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公司侵蚀,业绩持续下滑。
◦ 估值逻辑错误:用传统消费股的“护城河”思维评估科技公司,忽视了科技行业“变化快、迭代快”的特性,最终于2017年减持,亏损约20亿美元。
6. 美国航空业(多次投资,如2016-2020)
• 买入理由:
巴菲特曾认为美国航空业经过整合后,竞争格局改善,集中度提升,航空公司具备定价权和盈利稳定性,因此在2016年买入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等多家公司股票。
• 失败原因:
◦ 行业属性缺陷:航空业是重资产、高负债行业,成本受油价、人工等因素影响大,且需求受宏观经济和突发事件(如疫情)冲击显著,盈利稳定性极差。
◦ 黑天鹅事件: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航空出行骤降,航空公司陷入巨额亏损,股价暴跌,巴菲特被迫割肉离场,亏损约40亿美元,事后称“航空业是个糟糕的生意”。
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巴菲特有时会因“相信管理层”“赌行业反转”或“低估趋势变化”而偏离自己的核心投资原则(如“只投看得懂的生意”“不碰夕阳行业”),最终导致亏损。但也正是这些教训,让他后来更专注于“护城河深、盈利稳定、行业趋势向上”的企业(如可口可乐、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