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炮:汽车产业炒作趋势必将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迁移至汽车出海产业链(以常熟汽饰为例)

用户头像
加肉牛肉面
 · 广东  

一、对标日本产业出海经验,看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的必然性

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的必然性,可通过对标日本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的出海经验得到清晰验证。日本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依托 “国内市场饱和 — 成本压力加剧 — 贸易壁垒倒逼 — 全球份额扩张” 的路径,完成了从 “产品出口” 到 “产业链出海” 的跃迁;而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阶段、驱动因素与核心诉求,与当年日本存在高度相似性,且在全球化格局、产业优势、市场规模等维度形成了更强的出海动能,其必然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1.国内市场 “天花板效应” 与成本压力,复刻日本 “被迫出海” 的初始动力;

2.贸易壁垒与 “本地化合规” 要求,倒逼产业链从 “出口” 转向 “在地化生产”;

3. 产业链协同规律:“整车出海” 必然带动 “零部件跟随”,复刻日本 “集群式出海” 模式;

4.全球市场份额争夺与产业升级诉求,要求产业链从 “产品输出” 向 “标准输出” 跃迁;

5.供应链韧性与全球化资源整合,呼应日本 “分散风险” 的出海逻辑。

二、日本汽车产业在出海过程中相关股票的走势

1. 70-80 年代:出口驱动与贸易摩擦下的股价分化。

丰田汽车:1970 年代股价随出口增长稳步上升,1980 年 VER 政策出台后短期承压,但通过北美建厂(1984 年与通用合资 NUMMI 工厂)逐步恢复增长。1985 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出口成本上升,但海外产能占比提升对冲了汇率风险,1980-1990 年股价累计上涨约 200%。

本田汽车:凭借 CVCC 发动机技术(全球首款符合美国排放法规的量产发动机)在 70 年代快速崛起,1980 年代海外销量占比超 50%,股价涨幅领先行业

2. 90 年代:全球化深化与泡沫破裂后的逆势增长

1990 年日本股市崩盘,日经 225 指数十年间下跌 52%,但丰田汽车逆势上涨 113%。核心原因在于其北美市场收入占比提升至 30%,对冲了本土需求萎缩。

丰田汽车:1990-2000 年股价从约 3000 日元涨至 6000 日元,主要受益于北美市场扩张(1999 年北美销量突破 200 万辆)和混合动力技术(1997 年推出普锐斯)。

本田汽车:1990 年代股价波动较大,但通过雅阁、思域等车型的持续热销,以及北美工厂的高产能利用率(超 80%),股价在 2000 年前后恢复至泡沫前水平。

3. 2000 年代:技术创新与新兴市场红利期

丰田普锐斯在 2000 年代全球销量突破 100 万辆,带动品牌溢价提升。2007 年丰田市值突破 2000 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车企。

丰田汽车:2003-2007 年股价上涨约 300%,混合动力车型占比提升至 20%,北美市场利润率稳定在 12% 以上。

本田汽车:凭借飞度、CR-V 等车型在新兴市场的热销,股价在 2000 年代涨幅超 150%。

三、国内市场轮动规律与汽车产业现状剖析

资本市场的板块炒作始终遵循 “从饱和领域向增量赛道迁移” 的规律。过去数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锂矿、电池到整车的全链条炒作已充分释放,国内渗透率增速放缓,头部企业格局固化,利润进入平稳期。此时,资金必然寻找新的高弹性标的,而汽车出海产业链正凭借 “国内存量 + 海外增量” 的双重逻辑崛起,常熟汽饰作为深度绑定出海车企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其发展路径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缩影。

四、以常熟汽饰近况为例进行分析

从汽车产业出海的角度来看,常熟汽饰在匈牙利工厂尚未投产时便在西班牙设立新公司,是其顺应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趋势、深度融入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背后体现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 “跟随客户、贴近市场、提前卡位” 的出海逻辑。

常熟汽饰在欧洲的连续布局,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 “深度绑定全球汽车产业、从‘跟随出口’到‘本地制造’” 的缩影。其核心逻辑是:以客户产能为锚点,以本地化合规为前提,以市场增长为目标,通过多区域布局构建 “贴近市场、响应快速、风险可控” 的全球供应链。这不仅能助力其在欧洲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领域)抢占份额,更能为中国汽车产业链 “全链条出海” 提供零部件环节的支撑,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 “整车出口优势” 向 “全产业链竞争力” 升级。
#汽车零部件# #新能源汽车# #出海概念股# $常熟汽饰(SH6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