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大道小理入盘来
 · 山西  

103份减持公告里的“财富收割机”:从1亿到42亿的套现梯队
能够套现,机构功不可没,看来好处费给足了!!![捂脸]
Wind数据显示,9月27日至10月1日短短4天,A股已有103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剔除减持结果公告),覆盖半导体、互联网、光模块等热门赛道。这些公告像一张细密的网,把不同体量的“套现者”一网打尽:
最引人注目的是“顶流梯队”——新易盛董事长高光荣以41.81亿套现额居首。这家今年暴涨345%的光模块龙头,公告里轻描淡写的“自身资金需求”,换算成实物概念足够震撼:若参照阿里及马云64亿港元买入香港港岛壹号中心24层楼的案例,42亿至少能买下15层。与之呼应的是光模块同行中际旭创,控股股东9月26日提前预告减持,按最新股价测算可套现23亿,两大龙头前后脚“离场”,让“算力行情”的成色瞬间褪色。
“家族式套现”则由东方财富上演。董事长其实的妻子陆丽丽套现56亿、父亲沈友根套现8.35亿,合计64.35亿的规模,相当于公司2024年净利润的1.2倍。更耐人寻味的是,东方财富今年涨幅仅5%,股东却选择在股价相对低位“清仓式减持”(沈友根本次减持后不再持股),这与“高位套现”的常规逻辑背道而驰,背后或许藏着股权结构的深层调整——去年其家族持股比例高达84%,如此集中的股权一旦松动,对市场信心的冲击不亚于股价暴跌。
“精准踩点梯队”的代表是南亚新材。这家高端覆铜板公司今年暴涨251%,其回购账户从7月开始减持,截至目前已套现1.18亿。耐人寻味的是,公司2023年回购均价不足20元,如今减持价格已涨至74元,回报率高达270%。更巧合的是,8月22日美女首席孙潇雅“不敢晒大门”的神秘调研,对象正是南亚新材,而减持时间恰好在调研前的8月11日至18日。当机构调研纪要还在渲染“牛股逻辑”时,回购账户早已带着270%的收益离场,调研成了“精准收割”的掩护。
信息差里的“屠宰场”:当调研、舆情与减持精准共振
减持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核心在于“信息差”的垄断。机构、大股东掌握着时间、价格、规模的主动权,而散户只能在公告发布后被动接招,这种不对等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明牌对盲牌”的游戏。
南亚新材的“调研时间差”堪称经典案例。8月11日至18日减持,8月22日机构调研,中间仅隔4天。当散户还在研究美女首席的“牛股逻辑”时,减持早已完成;当市场因“机构调研”追涨时,套现资金已落袋为安。这种“先减持后调研”的操作,把“调研纪要”变成了诱多工具,把信息披露变成了收割前奏。
同花顺的“舆情反转术”则展示了大股东对情绪的精准操控。实控人易峥先抛出“让渡市场机会”引发争议,再取消减持收获“良心企业家”口碑,而股东凯士顺却在舆情平息后悄悄减持2.5亿。通过牺牲个人形象换取市场注意力,为其他股东减持创造窗口期,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把舆情玩成了减持的“烟雾弹”。
东方财富的“时间选择术”更显老道。9月30日晚(国庆假期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后)发布减持公告,既避开了节前交易时段的抛压,又给市场留下3天消化情绪的时间。这种“假期缓冲”策略,本质上是利用时间差降低对股价的冲击,却也暴露了大股东对“市场信心脆弱性”的精准判断——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些钱不好拿,得挑个“人少的时候”。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