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两类不敢投资物业股的声音:1、物业是地产关联公司,被地产拖累 2、物业公司会被公益化,居民大面积不缴费。
“不敢投资物业”的两类常见担忧,本质上是对行业特性的认知偏差。以下回答还原物业投资的真实风险与价值:
这一观点的核心逻辑是“地产下行→关联物业被拖垮”,但忽略了物业与地产的本质区别及近年来行业的独立化趋势:
物业的核心收入来源是存量项目的物业服务费(占比超80%),而非地产销售。即使地产行业低迷(如新房销售下滑),只要存量小区持续存在(中国存量住宅超300亿㎡,对应物业管理面积超350亿㎡),物业的基础收入就具备持续性。
典型例证:头部物企(如万物云、碧桂园服务、保利物业)的在管面积中,第三方外拓项目占比已超60%(即非关联地产开发的楼盘),收入结构与地产母公司强绑定现象大幅减弱。
过去物企常被诟病为地产“输血工具”(如代建、代销关联项目),但2021年后行业监管趋严(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要求公开收费明细),叠加地产暴雷倒逼物企“去地产化”,关联交易占比已显著降低。
以2024年中报为例,TOP20物企的关联方应收款占总营收比例普遍低于15%(部分企业低于10%),且通过“账期管理+坏账计提”(如按账龄计提30%-50%坏账),实际对利润的影响已被充分消化。扫地僧本人投资的碧桂园服务去年也明确成立欠款追讨委员会,加大欠款追讨工作。
地产下行周期中,中小房企为回笼资金加速出售物业资产(如2022-2024年物企收并购交易金额超800亿元),头部物企凭借低融资成本(平均融资利率约3%-4%)和品牌溢价,低价收购优质项目,反而扩大了管理规模。
例如,万物云2023年通过收购阳光智博、伯恩物业等项目,新增管理面积超5000万㎡,成本仅为自主拓展的60%。
结论:物业与地产的“关联”正在从“风险源”变为“协同点”,地产下行对优质物企的影响已边际弱化,甚至成为其扩张的契机。
这一观点混淆了“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忽视了物业服务的法律基础和居民缴费的底层逻辑:
根据《民法典》第944条、《物业管理条例》第7条,业主需按约定缴纳物业费,这是法定义务。所谓“公益化”,本质是通过政府补贴(如老旧小区改造)或社区参与(如业委会监督)提升服务质量,而非取消收费。
典型例证:2023年全国老旧小区改造中,政府补贴标准普遍为50-200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但改造后的小区仍需通过市场化招标引入物业,居民需缴纳基础服务费(约0.5-1.2元/㎡·月)。
业主拒缴物业费的直接后果是服务降级(如垃圾清运延迟、安保减少),最终损害自身利益。因此,多数业主会权衡“不缴费的短期利益”与“服务恶化的长期成本”。
数据支撑:2023年中国指数研究院调研显示,全国重点城市物业费平均收缴率达89%(一线城市超92%),仅11%的小区存在欠缴现象,且主要集中在矛盾突出的老旧小区(占比不足5%)。
头部物企(如万物云、龙湖智创生活)通过“精细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如智能门禁、社区团购、居家养老),显著提升了业主满意度。其项目缴费率普遍超95%,部分高端社区(如别墅、豪宅)接近100%。
商业逻辑:高缴费率→高利润→高服务质量→更高缴费率,形成良性循环,与“公益化导致亏损”的假设完全矛盾。
结论:物业的“公益化”是服务升级的手段,而非目标;居民缴费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大面积欠缴缺乏现实基础。
两类担忧的本质是对物业行业“地产附属品”和“公益属性”的刻板印象,却忽视了其作为“社区服务运营商”的独立价值。当前物业投资的真实风险在于:
过度依赖关联地产的小物企(如部分区域型物企,关联方占比超50%);
服务能力弱、收费率低的企业(如未转型市场化的小型物企)。
而对头部物企而言,其已通过“去地产化”“市场化拓展”“服务升级”构建了护城河,反而是地产调整周期中的“抗周期资产”。因此,用“被地产拖累”“公益化亏损”的逻辑否定物业投资,本质是忽略了行业的进化与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