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余子将的
 · 四川  

$一脉阳光(02522)$ $晶泰控股(02228)$
周末的一缕阳光。
当年进入地产时,何曾认真想过地产的20年辉煌?
它深刻地改变了家庭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方式。
而当下,因为整个社会堆积了几乎不可解的社会债务,恰逢人工智能时代的前夜,这一脉阳光也确信无疑地会昭示世界财富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
人们今天热议的寒武纪,感到不解,和我们当年难以想象万科恒大融创成为千亿、万亿规模公司可能是一个道理。不过在AI赛道,一切都会被重做一遍,鼓舞着我们这届股民在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科技牛市,放任天马行空地押注。
我们首先想到过AI医药,于是我选择了晶泰控股,接着我们自然联想到AI医疗,我一开始选过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认为这是大厂的必然赛道,但是ds到中国ai医疗的制约因素后,开始怀疑这个赛道的高速成长性,直到偶遇了一脉阳光,我开始阅读其财报并进行一定的逻辑思考,当然是这个价格位置和市值吸引了我——
首先,一脉阳光是第三方影像的龙头,在风投阶段就引入了高盛、京东健康这些知名资本,说明在这个赛道,它必然是重要的玩家之一。而所谓的ai医疗,至少我理解的是,第三方影像是第一位的入口,尤其当我们身患重病或疑难杂症时,都有过重复拍片、重复咨询的经验认知,这底层的逻辑其实就是我们认为中国的顶级医院和医生太稀缺,我们并不太信任“随意”挂号被分配的诊断医生。
其二,如果不是全民认知的ai时代到来,也许第三方影像中心还在与传统的医院机制障碍苦心搏斗,以致困在低增长的局势中。第三方影像中心,意味着它的片源数据增长肯定高于任何一个地方医院,它甚至具备出海发展的可行性。更可信的是,任何一个顶级医院也难以发展成为一个服务第三方的AI医疗或影像机构。在推广和消费教育端,人们会很容易相信ai的先进性、可靠性。无非是,还有传统的机制问题制约了人们选择第三方影像机构,比如医保覆盖问题;尤其是大医院不认可第三方片源问题;但这就好比当初线下商业小觑互联网购物一样可笑。后来线下和线上互相拥抱,不也意味着再顶级的医院终究也要拥抱第三方影像中心吗?试问,如果你的医院不能为患者提供专家(挂号医生)和ai的双重确诊,那么患者是担心的、不满意的,不是吗?既然如此,医保能不完全覆盖吗?现在连高价创新药都开始逐步入医保(包括商保),何况区区的第三方影像?
也只有我们这些找矿的股民还知道第三方影像中心,现实中,估计绝大多数患者还不知道有这种服务机构,前段时间带儿子去医院拍片,先预约,再去拍,再去诊断,一共给他请了三次半天的假。其实就是一般性的运动性膝盖扭伤,如果知道有这种机构,就直接去它那里预约,甚至于当下或以后可以在第三方影像中心就可以得出治疗答案,毕竟,我们担心过度治疗而更倾向于在第三方那里先得到一个初步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当我们面对医院专家时,也能有一个心中有数,而不是一个彻底懵逼的被审判者。
再者,一脉阳光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和IPO的发行价都已经很接近当前的市值,经过这一年多AI时代的催化,我相信在资本圈、政策层、行业面,都应该深度思考和确认过AI医疗作为ai应用的最大商业机会之一,大家都在摩拳擦掌吧?这种更加现实可期的时代背景,当然更应该提升作为第三方影像中心的一脉阳光的估值,不是吗?反过来想,如果AI应用如火如荼、百业重生,而唯独这个最显眼的赛道还沉疴于旧体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ai工具并没有真正的产生革命性社会效应?而第三方影像难道不是AI医疗的入口吗?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一脉阳光和大厂孵化的AI医疗,谁更接近成功,谁更具有投资想象力?我们之所以称之为大厂,是因为它们都很大,再不屑于从零到一的奋斗,而是收购,而被收购(战略注资)很可能一脉阳光的AI剧本选项之一。AI太快,大家都等不及“慢慢来”,如果任何资源组合能够加快某个赛道的清晰,那么为何不呢?如果一脉阳光想慢慢来,自己悟,可能就是它的最大被投资风险。毕竟在美国,第三方影像的渗透率超过40%,而我们一直效法大洋对岸的成功示范,才刚刚1%的渗透率,这么确定性的超级赛道,大厂们会视而不见?
我们现在看AI医疗前夜的一脉阳光的财报,觉得仍然平庸,影像中心滞涨,AI数据业务微乎其微,只有为第三方设备采购业务受益国内招投标的回暖开始增长。我们还很难将其归类为AI医疗概念股。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受制于传统机制的新兴业务,是需要东风扶持的——东风一夜花千树。我们需要在它小学学霸阶段耐心等待它高考入名校、毕业进大厂。AI不是房地产,它比三天一层楼更快,且可以跨区域同时段复制,所以我们的耐心属于信心的范畴,而未必是时间的“折磨”。
当然,我们必须做出更加丰富的、理性的选择,而不是单吊一棵智慧树。至少在ai医药这个赛道,没有比晶泰控股更有想象力的国产股票了,这一注,我下定了。
另外,现在出现的10倍牛股——易中天、寒武纪、海光信息中芯国际等AI先发阵容给后生们示范了一个时代的想象力,它们是一个新生的赛道,而应用层面的不仅新生,而且蚕食传统,更具有想象力、毛利率更高。财经舆论今天恩泽AI基建,明天就会翻牌AI应用,也许只要一个具有热搜效应的社会事件就可以煽风点火,AI医药和AI医疗是绕不过去的两个赛道。
在算力租赁方面,我目前正在试仓弘信电子,其FPC业务应用涵盖几乎所有AI消费终端,经过4年亏损,今年开始盈利了,这是第一层需要观察考量可持续性的,其次是在算力租赁层面上已经规模化收益,虽然高资产负债率,但低利息环境下应该非常适合这种勇敢扩张性选手,最近获得国开行100亿授信,这是又一个地方政府“yeman催生”的信号或者成败案例?至少,算力时代还在婴儿阶段,且不似卖土地那么违bei民意吧?
目前还在跟踪精测电子星图测控金斯瑞生物科技、斯特威、海光信息等几只股票,并持仓中,等我研究深入一点后,再慢慢分享。海光信息属于被迫建仓,实在是忍受不了这些头部硬件股的疯狂,希望我买入后能有效打压其猖狂作风,让我能够更加冷静地分析我们当下的机会选择。